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时间: 08-09
栏目:反思
反思一: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也会提问题。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愿意提问。本节课,有个孩子在我意料之外提了一个问题“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即时关注,还是置之不理呢?“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想到这,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如果当时我把那个孩子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就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
这节课的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围绕有几次喊话,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喊的展开学习,人物的品质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写话练习让孩子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东西把握不是很好。有个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做为一船之长本应该与轮船共存亡,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面对孩子的另类想法我的大脑刹时间出现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确,这说明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机智、课堂经验都不足。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往往只想着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几个拿来用一用,可是回过头来看一看真是没有任何实效性,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提高。
3、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4、讲课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对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的依赖,总是拽着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的教学设想时,我总是把他们拉回到我的身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完课,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东西还没能写下来。课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所以课后要经常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反思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点,《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熟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这时候,只有船长一人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员。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之可爱、之可敬。
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船长做法的理解,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船长的英雄品质为临危不乱、舍己救人、指挥能力强、忠于职守等,在学生研读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见解。到底是“舍己救人”合适,还是“忘我”“忠于职守,高度的负责精神”更贴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的有个性阅读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而营造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当问题出现后,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反思三: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上完了,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文本中进行链接,达到认识上的一个梯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抓住重点对人物的品质进行剖析,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此时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地震来了,你会怎么做?别人会是什么表现?想像当时的情景。之后,再由情景回到文本,让学生对海难发生后的慌乱场面及人们的表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危急时刻利己主义的存在是可理解的,也是必然的,船长完全可以选择逃生,而船长表现恰恰相反,由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格。这样做,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二、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来感受人物品质,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在反复的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留下盲点,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达到主题的升华。
课后,为了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最后20分钟只能逃出60个人吗?只多了他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议论纷纷,最后经过小组合作,理解确实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的说:船上是他的工作岗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所以他要和船一起沉没。有的说:其他的60人已全部救出,他的职责已完成,他的价值已得到体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都好的解释啊,我想: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碰撞,得到升华。
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朋友们,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灵感,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会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地反思,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反思四: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课上,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认识。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也会提问题。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愿意提问。本节课,有个孩子在我意料之外提了一个问题“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即时关注,还是置之不理呢?“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想到这,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如果当时我把那个孩子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就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
这节课的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围绕有几次喊话,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喊的展开学习,人物的品质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写话练习让孩子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东西把握不是很好。有个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做为一船之长本应该与轮船共存亡,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面对孩子的另类想法我的大脑刹时间出现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确,这说明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机智、课堂经验都不足。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往往只想着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几个拿来用一用,可是回过头来看一看真是没有任何实效性,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提高。
3、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4、讲课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对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的依赖,总是拽着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的教学设想时,我总是把他们拉回到我的身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完课,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东西还没能写下来。课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所以课后要经常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反思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点,《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熟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这时候,只有船长一人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员。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之可爱、之可敬。
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船长做法的理解,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船长的英雄品质为临危不乱、舍己救人、指挥能力强、忠于职守等,在学生研读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见解。到底是“舍己救人”合适,还是“忘我”“忠于职守,高度的负责精神”更贴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的有个性阅读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而营造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当问题出现后,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反思三: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上完了,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文本中进行链接,达到认识上的一个梯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抓住重点对人物的品质进行剖析,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此时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地震来了,你会怎么做?别人会是什么表现?想像当时的情景。之后,再由情景回到文本,让学生对海难发生后的慌乱场面及人们的表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危急时刻利己主义的存在是可理解的,也是必然的,船长完全可以选择逃生,而船长表现恰恰相反,由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格。这样做,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二、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来感受人物品质,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在反复的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留下盲点,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达到主题的升华。
课后,为了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最后20分钟只能逃出60个人吗?只多了他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议论纷纷,最后经过小组合作,理解确实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的说:船上是他的工作岗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所以他要和船一起沉没。有的说:其他的60人已全部救出,他的职责已完成,他的价值已得到体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都好的解释啊,我想: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碰撞,得到升华。
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朋友们,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灵感,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会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地反思,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反思四: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课上,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认识。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