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时间: 08-07
栏目:反思
反思一: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但总觉得自己选的课文是最后第二课,前面跳开了很多课没有上,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方面还是欠缺了点,自己的教学也不够流畅,准备还不够充分,在内容上还可再充实一点,让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反思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和空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的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开课利用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气球,全体一起比赛吹气球,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气球的变化,怎样吹气球才能把气球吹得更大些,同时全班同学都体验到了吹气球并不是很难得的事情,为后面的研究活动在瓶子中吹气球有的能吹气球,而有的怎么用了那么大的力气就吹不起来呢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
二、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虽然教材上安排的探究活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但通过试教和请教有经验老师,发现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且难度较大,改用在瓶中吹气球(一个瓶子没有打孔、一个瓶子打了孔)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相同的瓶子相同的气球,为什么一个能够吹起来,而一个吹不起来呢,进而进行思考、寻找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通过比较、讨论知道:原来没孔的瓶子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我们就不能把气吹进气球,有孔的瓶子当我们把气吹进气球时,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孔中出去,让出空间给气球,气球就吹大了,由此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在探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后,教材希望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说明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我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经反馈,学生用文字记录的非常准确。
用维恩图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并且我在上这节课时,有关这节课的前面内容学生都还没有学习,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维恩图的含义。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找到一个气球能够吹起来,另一个没有吹起来时,老师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两个瓶子的不同,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第二个活动用注射器对比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简单设计实验方法后自己再学 习 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出水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通过在网上听课及自己试教,发现这节课对学生来说知识内容难度大,对教师来说课堂纪律的控制难度大。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各种材料上去,而不按要求研究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表扬,并用五星记录各个小组的突出表现,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并用适当的方式如把没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学生点起来复述其他同学的观点,教育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要从同学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电子白板的使用不是很熟悉,在学生学习课件上的实验方法时,电子白板的按钮挡住了课件上的字,我想把它移动一下,结果翻到了下一页,并且一时间弄不回来了,我应加强对电子白板的学习。但是学校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没有更新,与我们上课的电子白板不一样。当然无论怎样,是我上课前没有调试好造成的失误。
2、如果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再紧凑一点,挤出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用拓展内容检验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思三: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对实验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比用感知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要感兴趣的多。因此实验中,我让学生通过所给的材料(吸管2个、橡皮泥1块、水瓶)来设计实验过程。再通过把装有纸团的烧瓶倒放在水中,看纸团是否会湿。两个实验都说明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但第二个实验是老师演示的,如果让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倒放烧杯纸团不湿,怎样倒放,烧杯里的纸团会湿呢?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再深入研究、讨论、实验,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即空气占据空间,其他物体就进步到这个空间里去;只有空气出去,腾出地方,其他物体才能进去。这样设计的话,肯定会更精彩。以后要注意,备课要多方面。
反思四: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气来的更抽 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铅笔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都能很轻易的理解,但看着空杯时,却谁也说不出来杯子里 还有空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很成功的,对此我对老师们的评价和自己的一点体会做一下总结:
1、组织教学比较好。将全班学生分组,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但总觉得自己选的课文是最后第二课,前面跳开了很多课没有上,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方面还是欠缺了点,自己的教学也不够流畅,准备还不够充分,在内容上还可再充实一点,让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反思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和空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的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开课利用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气球,全体一起比赛吹气球,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气球的变化,怎样吹气球才能把气球吹得更大些,同时全班同学都体验到了吹气球并不是很难得的事情,为后面的研究活动在瓶子中吹气球有的能吹气球,而有的怎么用了那么大的力气就吹不起来呢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
二、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虽然教材上安排的探究活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但通过试教和请教有经验老师,发现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且难度较大,改用在瓶中吹气球(一个瓶子没有打孔、一个瓶子打了孔)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相同的瓶子相同的气球,为什么一个能够吹起来,而一个吹不起来呢,进而进行思考、寻找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通过比较、讨论知道:原来没孔的瓶子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我们就不能把气吹进气球,有孔的瓶子当我们把气吹进气球时,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孔中出去,让出空间给气球,气球就吹大了,由此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在探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后,教材希望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说明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我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经反馈,学生用文字记录的非常准确。
用维恩图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并且我在上这节课时,有关这节课的前面内容学生都还没有学习,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维恩图的含义。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找到一个气球能够吹起来,另一个没有吹起来时,老师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两个瓶子的不同,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第二个活动用注射器对比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简单设计实验方法后自己再学 习 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出水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通过在网上听课及自己试教,发现这节课对学生来说知识内容难度大,对教师来说课堂纪律的控制难度大。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各种材料上去,而不按要求研究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表扬,并用五星记录各个小组的突出表现,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并用适当的方式如把没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学生点起来复述其他同学的观点,教育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要从同学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电子白板的使用不是很熟悉,在学生学习课件上的实验方法时,电子白板的按钮挡住了课件上的字,我想把它移动一下,结果翻到了下一页,并且一时间弄不回来了,我应加强对电子白板的学习。但是学校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没有更新,与我们上课的电子白板不一样。当然无论怎样,是我上课前没有调试好造成的失误。
2、如果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再紧凑一点,挤出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用拓展内容检验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思三: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对实验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比用感知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要感兴趣的多。因此实验中,我让学生通过所给的材料(吸管2个、橡皮泥1块、水瓶)来设计实验过程。再通过把装有纸团的烧瓶倒放在水中,看纸团是否会湿。两个实验都说明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但第二个实验是老师演示的,如果让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倒放烧杯纸团不湿,怎样倒放,烧杯里的纸团会湿呢?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再深入研究、讨论、实验,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即空气占据空间,其他物体就进步到这个空间里去;只有空气出去,腾出地方,其他物体才能进去。这样设计的话,肯定会更精彩。以后要注意,备课要多方面。
反思四: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气来的更抽 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铅笔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都能很轻易的理解,但看着空杯时,却谁也说不出来杯子里 还有空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很成功的,对此我对老师们的评价和自己的一点体会做一下总结:
1、组织教学比较好。将全班学生分组,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