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时间: 08-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初中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动”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反思二: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向”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本节课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应用也较为成功,除了上课课件本身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太长,主要原因是,对于知识点的取舍与对于课堂环节的整合力度还不够,注意了方方面面,但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如,在学习谚语的时候,学生学习谚语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尽情的交流。如再教时,在组织竞赛时,把竞赛规则直接展示在屏幕上以节省时间。在环节整合与取舍上,把竞赛活动与过程(1)与(2)整合,(4)(5)整合,(6)与派代表上讲台表演整合,课堂总结与延伸整合,这样课堂思路更加鲜明,特别是突出了(3)“天气符号”这个知识重点。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本人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反思三: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正好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那天天气突然降温了。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我刚好看到一个学生的家长来给孩子送棉袄。说孩子只穿一个秋衣。我灵机一动,开始问大家:今天有谁还穿的比较少,冻得瑟瑟发抖的等妈妈来送衣服的?有几个同学犹犹豫豫的举起了手。我笑了,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大家一起说:看天气预报。我说:对,只有及时的收看天气预报了,才能够更好的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然后自然就引入了新课。
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关注程度。
既然是一天气预报开头的,所以整节课我都围绕天气预报进行。然后问:昨天都有谁看天气预报了?有十几个同学很自豪的举起了手。还有同学嘟囔着:我妈妈不让看。
那我就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发言份外踊跃。“昨天最高气温11度,最低气温2度。是晴天。”一个同学回答。“不对,是最低气温3度,最高气温12度”。另一个同学说。“你看的哪个台?” “我看的河南台”。“我说的是中央台的。”教室里很热闹。我微笑的看着。及时引导:你们会看天气预报吗?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课堂上偶尔的热闹并不是坏事,那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反应。
说到你会看天气预报吗?很多同学不屑一顾,那谁不会看啊?那我就考考大家:首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学生七嘴八舌,根据自己看天气预报的体会去说,总结得很好。“那天气预报的程序是什么呢?以中央台的为准”。我再接再厉。“嗯,先出来一张图”。学生拼命回忆自己看过的天气预报。“那张图是什么图?图上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我问。有一些同学反应很快。“是卫星云图”。“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那卫星云图出现后呢?”“城市天气预报”。很多同学都响亮的回答。“那每个城市天气预报的时候城市旁边出现的天气符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我问。有同学摇摇头。从而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天气符号的识记。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我是小小预报员”,看谁最像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员?采取小组接力预报天气的方式,让同学们记住这些常见的天气符号。有的同学说的很像。连语气都像。真的很棒!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兴趣浓厚。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试着判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词,哪些是描述气候的词。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到底是描述天气的还是描述气候的?引起学生的争议。说实话,一时我也有点拿不准。当时我引导学生从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去分析,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而这两句诗是描述下雪后的场景的,所以应该是天气现象。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引导,问题就会越辩越明。
反思四: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新课标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初中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动”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反思二: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向”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本节课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应用也较为成功,除了上课课件本身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太长,主要原因是,对于知识点的取舍与对于课堂环节的整合力度还不够,注意了方方面面,但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如,在学习谚语的时候,学生学习谚语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尽情的交流。如再教时,在组织竞赛时,把竞赛规则直接展示在屏幕上以节省时间。在环节整合与取舍上,把竞赛活动与过程(1)与(2)整合,(4)(5)整合,(6)与派代表上讲台表演整合,课堂总结与延伸整合,这样课堂思路更加鲜明,特别是突出了(3)“天气符号”这个知识重点。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本人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反思三: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正好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那天天气突然降温了。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我刚好看到一个学生的家长来给孩子送棉袄。说孩子只穿一个秋衣。我灵机一动,开始问大家:今天有谁还穿的比较少,冻得瑟瑟发抖的等妈妈来送衣服的?有几个同学犹犹豫豫的举起了手。我笑了,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大家一起说:看天气预报。我说:对,只有及时的收看天气预报了,才能够更好的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然后自然就引入了新课。
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关注程度。
既然是一天气预报开头的,所以整节课我都围绕天气预报进行。然后问:昨天都有谁看天气预报了?有十几个同学很自豪的举起了手。还有同学嘟囔着:我妈妈不让看。
那我就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发言份外踊跃。“昨天最高气温11度,最低气温2度。是晴天。”一个同学回答。“不对,是最低气温3度,最高气温12度”。另一个同学说。“你看的哪个台?” “我看的河南台”。“我说的是中央台的。”教室里很热闹。我微笑的看着。及时引导:你们会看天气预报吗?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课堂上偶尔的热闹并不是坏事,那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反应。
说到你会看天气预报吗?很多同学不屑一顾,那谁不会看啊?那我就考考大家:首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学生七嘴八舌,根据自己看天气预报的体会去说,总结得很好。“那天气预报的程序是什么呢?以中央台的为准”。我再接再厉。“嗯,先出来一张图”。学生拼命回忆自己看过的天气预报。“那张图是什么图?图上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我问。有一些同学反应很快。“是卫星云图”。“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那卫星云图出现后呢?”“城市天气预报”。很多同学都响亮的回答。“那每个城市天气预报的时候城市旁边出现的天气符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我问。有同学摇摇头。从而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天气符号的识记。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我是小小预报员”,看谁最像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员?采取小组接力预报天气的方式,让同学们记住这些常见的天气符号。有的同学说的很像。连语气都像。真的很棒!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兴趣浓厚。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试着判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词,哪些是描述气候的词。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到底是描述天气的还是描述气候的?引起学生的争议。说实话,一时我也有点拿不准。当时我引导学生从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去分析,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而这两句诗是描述下雪后的场景的,所以应该是天气现象。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引导,问题就会越辩越明。
反思四: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新课标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