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反思

时间: 08-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反思

本学期初次担任历史课,而且还是毕业班,对此我的确是有一定的压力。回顾自己上的第一堂课,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还算成功。

首先,在本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想学,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变得鲜活,有生机。

其次,我从一个“指导者”变成了“引导者”, 集中精神倾听学生意见来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肯定学生学习的进步。如最后“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我对学生意见的重视和尊重。

再次,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认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含义是什么?”“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索,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被强化。

总而言之,本课是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个尝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针对问题,热情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反思二: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反思

我校是农村初级中学,生源素质普遍属于中等。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历史等科目或多或少存在轻视淡化的心理趋向,所教班级为平行班,基础较差,缺乏历史史观。暑期补课,我担心师生的互动性不强,因此,本课作为九年级的第一课,我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本课我分两个课时完成的,因为涉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很多内容。我发觉学生的参与能力比我想象中的要略好,可能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应的预习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由此,上课时,内容并不陌生。(现在是补课期间,下午不上课,学生会完成老师要求,等到正式开学以后,效果可能会打折)第二,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模式,原教材无法突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贯性,我适当进行了整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三,我的讲课相对诙谐,幽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也即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我在第一课时分析文艺复兴运动背景时,谈到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和灿烂文化,对比西欧中世纪的神学统治,禁锢思想的黑暗,试图由此解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然而,效果却并不太好,表现在学生的反应不激动(都是所学内容,应该有有悟的),很平淡,不积极。表明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内容的遗忘现象很严重,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形成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果说,历史知识点是一颗一颗小珍珠,而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和系统性就是串着一颗一颗珍珠的线,那么有部分学生不用说成线的“项链”都没有,就连小珍珠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呀。我知道,初中教学是淡化知识,强调三维教学。但是,起码的知识点都无法获得,又如何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此为我所困惑也!

我问学生本课教材中自己事先(没有预习前)所知道的有哪些内容?一部分学生回答听说过《梦娜丽莎》,一部分学生说莎士比亚(语文或者英语教材中会提到他的戏剧),其他的就并不知道了,这说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也反映了农村中学初中生整体知识的欠缺,我在想,如果换一个环境,这一课在市区上,让城市的有网络资源优势的中学(不仅仅是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也可),让生源素质较高的学校老师来上课,肯定会上的更精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今的备课不是简单的备教材,备文本。而要更多的备学生,备学情!那么,当学生整体素质都较低(历史常识的相当缺乏),老师如何教授文本内容,课程目标,又如何真正使自己由“经师”变“人师”,就是相当难的一段路要走,而农村老师比城市老师会更难!(东汉郭林宗说:“经师者,乃教书匠之谓;人师者,即教育者之谓”。)

我在讲但丁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他想起了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有个性,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他和他的《神曲》无疑证明他是文艺复兴运动先驱,是当之无愧的。我对该同学给与了积极的热情的鼓励和肯定。我说,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向他一样,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善于比较,融会贯通。比如,学习世界史时多想一想,那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处于哪个朝代,在在干什么呢?

其实,我很喜欢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他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著作我也不知拜读过多少遍了。这让我在上课之中受益匪浅。对学生而言,倒不用他们对大历史有多么了解,掌握(他们的大部分连自己的小历史点都似是而非啊),做为老师,对文本进行综合,比较,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教学,则是必要的。

当我的这个教学随笔即将涂鸦结束,我忽然想起但丁的这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到底是怎么翻译过来的,是不是如大众所说,出自于但丁的《神曲》原著之中呢?于是,打开电脑,查找相关线索,得出了更多的结论和启示啊。


反思三: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即文艺复兴。这一课比较特殊。第一、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师生处于适应期,对课堂有点生疏;第二、思想文化史内容有点难,学生要理解的东西比较多,很难取舍;第三、新组成的备课组,风格迥异,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不同。

早上匆匆备课,的确发现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讲,集体备课的内容也有点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第一、课件内容比较多,是一个成体系的工具。第二、课件当中并没有设计到教材中的问题,如第3页议一议,“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自然界是没有意志、思想和情感的,而人类是万物的灵长。今天,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和第5页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含义是什么这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三、课件过分突出内容的深度、广度,但忽略了本科学习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文艺复兴的概念、过程、影响等等、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这种设计必然带来。第一教师拘泥于课件,主导课堂,讲得过多;第二、重点不突出,得不偿失;第三、课堂缺乏思维的交叉线,没有活力。

第三节,在15班上课,学生还好,预习也很好,提出的问题也很到位:(1)为什么说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文艺复兴的意义(3)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4)为何说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

应该说这些问题基本上突出本科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围绕文艺复兴展开,正中下怀。而惭愧的是,由于我对教材的不熟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太顺畅,效果相去甚远。但算顺利完成了新课,不过效果不好,学生一脸茫然。

下午去听同备课组老师的课,这个老师专业功底很好,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文艺复兴与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还不能解读达芬奇密码?

应该说这三个问题很有典型性。第一个问题,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是历史知识横向的比较。第二个问题紧扣课本,说明学生在预习中的困惑,可能代表了不少学生的困惑。第三个问题属于课外知识,说明这个学生阅读面很广。

问题是老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第一个采取回避的态度;第二个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去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坦诚的说回答不了。可能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本来这个班很活跃,但却在课堂表现的很沉默,导致一节课老师变成了主角,学生的参与度很少。

双体现、共发展的精髓,符合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学生动脑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提思考,发展思维。其实这一课就是解决:文艺复兴的概念、原因、代表人物、代表作、实质、影响等。我个人以为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跳出教材,结合学生的问题与课件先分析背景,找到原因,在通过《神曲》、《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展现出来的反封建统治反宗教神学,体现新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崇山平等、提倡人性的思想。这个思维过程应该比较合乎逻辑。


反思四: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之一是: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

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据此,定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化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

一直觉得,文化课不好上,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相对滞后,可用的多媒体设备有限,要依靠传统的课堂来领略文艺复兴的各项伟大成就,实在不易。仅凭教师的叙述极难令学生体会到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这三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可贵之处。

要真正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必定要大量地比对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绘画,还有天主教会对异教徒的迫害,而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传统教室的有限资源令本课的传授,大打折扣,学生几乎领会不到文化进步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