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反思二: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反思三: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尤其注意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比如《龟虽寿》的引用,还有每一处内容之间的承接,基本上达到贴切自然。
2.重视创设情境,如导入部分播放音乐及人物头像及简介,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3.以学生为主体,如新课学习与活动中通过模拟战场,、历史人物介绍、历史剧表演、军事家来评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其中历史剧的表演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理解史料,了解人物的个性,制作简单道具,想象刘备、张飞、等人的讲话语气,选拔表演者,表演出了形神兼备的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对这段历史、对这几位历史人物肯定是非常理解了,这不必说,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同时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形象的道具,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我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
4.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例如古人常说“左图右史”,就是说历史学中习离不开地图的学习。本课教学设计中,通过读图识图学三国,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养成学生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而且,把读图识图归纳成几个要点,我个人认为这是即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也能有效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好方法。又如关于三国的经济,我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找出关键词,这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历史课的学习,应该也使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官渡之战时,通过分析归纳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的原因及意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优秀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同时也暗含“历史使人明智”。在学习赤壁之战时,通过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的影响,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曹操轻敌,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6.重视对学生思维训练,并科学的给学生铺设有梯度的问题。如讲到关于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很高难度的,本来教案设计中,本不打算提及,因为这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里的要求。但是,在反复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把三国鼎立后各国注重发展经济这部分内容,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尤其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比较,那么得出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本课还有些问题有待改进,课堂上对有些问题的讨论不是很充分,如课的结尾在谈到历史启示时,视野还不够开阔,教师要注意多加引导,让学生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反思四: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我再次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师生共同努力地和历史进行亲密接触。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反思二: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反思三: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尤其注意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比如《龟虽寿》的引用,还有每一处内容之间的承接,基本上达到贴切自然。
2.重视创设情境,如导入部分播放音乐及人物头像及简介,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3.以学生为主体,如新课学习与活动中通过模拟战场,、历史人物介绍、历史剧表演、军事家来评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其中历史剧的表演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理解史料,了解人物的个性,制作简单道具,想象刘备、张飞、等人的讲话语气,选拔表演者,表演出了形神兼备的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对这段历史、对这几位历史人物肯定是非常理解了,这不必说,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同时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形象的道具,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我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
4.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例如古人常说“左图右史”,就是说历史学中习离不开地图的学习。本课教学设计中,通过读图识图学三国,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养成学生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而且,把读图识图归纳成几个要点,我个人认为这是即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也能有效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好方法。又如关于三国的经济,我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找出关键词,这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历史课的学习,应该也使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官渡之战时,通过分析归纳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的原因及意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优秀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同时也暗含“历史使人明智”。在学习赤壁之战时,通过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的影响,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曹操轻敌,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6.重视对学生思维训练,并科学的给学生铺设有梯度的问题。如讲到关于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很高难度的,本来教案设计中,本不打算提及,因为这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里的要求。但是,在反复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把三国鼎立后各国注重发展经济这部分内容,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尤其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比较,那么得出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本课还有些问题有待改进,课堂上对有些问题的讨论不是很充分,如课的结尾在谈到历史启示时,视野还不够开阔,教师要注意多加引导,让学生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反思四: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我再次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师生共同努力地和历史进行亲密接触。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