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2)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即如何利用历史导学案进行高效历史教学。
这节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六个环节:1.目标导航,整体感知;2.问题导航,自主学习;3.合作导航,质疑问难;4.拓展导航,深化主题;5.中考导航,变式训练;6.反馈导航,总结评价。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设计了辩论、新闻报道、体验等展示形式。利用简短视频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巨大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后,我感到有许多不足,各位老师也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纬度对这节课进行研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新课改后,观念的转变还是不够彻底,不够新;对导学案的贯彻不彻底,没有严格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环节去做,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和教学思路不清晰;在课堂中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好讲述仍然偏多,给与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偏少,部分知识处理重复,重点知识不够突出。前松后紧,导致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学设计达不到预期的设计。
改进措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将进一步研读现代高效课堂理论,加深对高校课堂的认识和理解,深入领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并从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对“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1、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将课改理念、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更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提出有层次的学习内容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导学案的设计和施行符合课改的要求,真正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导学案的环节去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2、学生需要培养全新的学习习惯,要解决好:学生不愿学、不会学、学习能力弱的问题。要相信学生。
3、处理好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发的生成探究性问题,达到真正的释疑解惑,而不是把课堂操控在教师手中,完全按照预期的思路发展,使课堂缺乏思维碰撞的火花。
4、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围绕重点知识展开,拓展课堂深度,而不是全面拓展,以免重点不突出。处理好这一点,可以优化课堂时间结构,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和展示,避免课堂前紧后松。
5、尊重每一位学生,规范课堂用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快乐的学习历史。
6、合理划分小组,优化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师生评价中,教师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即使答错了,要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上进,不断超越。对学困生注重纵向评价,课堂上,将他们的发言、任务完成等情况,与原有基础相比较,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应及时予以肯定。使他们获得向上的动力,对学习渐渐产生兴趣。总之,恰当评价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独具的匠心,探寻到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需要教师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
且行且思且改,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把每一节“常态课”都打造成“高质高效”的精品课。
反思五: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阿毛在1977”的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首先想到阿毛当时17岁,和学生是同龄人,他的遭遇会让他们深深的同情,会主动思考“他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我考虑到阿毛的命运实际上是中国当时一代人命运的“缩影”,不违背历史。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阿毛的故事后,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文革”结束后,阿毛最盼望的是什么?问题二:请同学们帮阿毛明辨是非“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个方针正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三:困扰阿毛的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你帮他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阿毛的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毛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阿毛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阿毛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其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如讲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带着这一问题,我将不断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
这节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六个环节:1.目标导航,整体感知;2.问题导航,自主学习;3.合作导航,质疑问难;4.拓展导航,深化主题;5.中考导航,变式训练;6.反馈导航,总结评价。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设计了辩论、新闻报道、体验等展示形式。利用简短视频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巨大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后,我感到有许多不足,各位老师也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纬度对这节课进行研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新课改后,观念的转变还是不够彻底,不够新;对导学案的贯彻不彻底,没有严格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环节去做,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和教学思路不清晰;在课堂中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好讲述仍然偏多,给与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偏少,部分知识处理重复,重点知识不够突出。前松后紧,导致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学设计达不到预期的设计。
改进措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将进一步研读现代高效课堂理论,加深对高校课堂的认识和理解,深入领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并从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对“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1、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将课改理念、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更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提出有层次的学习内容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导学案的设计和施行符合课改的要求,真正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导学案的环节去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2、学生需要培养全新的学习习惯,要解决好:学生不愿学、不会学、学习能力弱的问题。要相信学生。
3、处理好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发的生成探究性问题,达到真正的释疑解惑,而不是把课堂操控在教师手中,完全按照预期的思路发展,使课堂缺乏思维碰撞的火花。
4、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围绕重点知识展开,拓展课堂深度,而不是全面拓展,以免重点不突出。处理好这一点,可以优化课堂时间结构,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和展示,避免课堂前紧后松。
5、尊重每一位学生,规范课堂用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快乐的学习历史。
6、合理划分小组,优化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师生评价中,教师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即使答错了,要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上进,不断超越。对学困生注重纵向评价,课堂上,将他们的发言、任务完成等情况,与原有基础相比较,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应及时予以肯定。使他们获得向上的动力,对学习渐渐产生兴趣。总之,恰当评价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独具的匠心,探寻到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需要教师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
且行且思且改,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把每一节“常态课”都打造成“高质高效”的精品课。
反思五: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阿毛在1977”的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首先想到阿毛当时17岁,和学生是同龄人,他的遭遇会让他们深深的同情,会主动思考“他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我考虑到阿毛的命运实际上是中国当时一代人命运的“缩影”,不违背历史。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阿毛的故事后,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文革”结束后,阿毛最盼望的是什么?问题二:请同学们帮阿毛明辨是非“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个方针正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三:困扰阿毛的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你帮他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阿毛的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毛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阿毛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阿毛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其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如讲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带着这一问题,我将不断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