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 02-19
栏目:反思
篇一: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篇二: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本学期即将结束,我对这一学期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要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篇三: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篇二: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本学期即将结束,我对这一学期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要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篇三: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