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学反思(2)

时间: 08-01 栏目:反思

对于本课而言,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情况分析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中等层次的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部分同学还能做C组题,似乎已较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A组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全体同学必须掌握。B组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全班60%左右的同学能基本完成。C组题是思维能力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觉完成。)但是再仔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发现其实本课的教学仍存在以下的不足:

①本课的教学过多地注重了学生的模仿和记忆。

例如在环节三学习“如何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我是先给出两道相应的例题说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在接受被动式的学习,所做的练习也只是对例题的重复模仿和记忆,并没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指导”作用。

“主导”和“指导”,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根本变化。“主导”以师为主,生为辅;师是演员,生是观众。“指导”则师是导演,生是演员;教师应当好称职的导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中。在本课的教学实施中,我起到的完全是“主导”作用,课堂的每个学习环节都是由我具体按排,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课堂中缺少了让学生充分表述自我观点、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没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实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建构。根据对本课课堂实施过程的深刻反思,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以下修改:

1、在环节一中增加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自主地发现、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相关知识点。

2、改变环节三的教学,让学生先试做练习;然后组内进行练习题的纠错。

3、在环节四中才提出问题: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开展组内讨论,进行组间交流,小组可借助上述的习题对根的判别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4、师生共同归纳,并纠正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5、增加学生的课内自我反思、归纳环节。再次理顺学生对本课学习思路。

修改了本课的教学过程后,我在另外一个同等层次的班级中开展了新的教学尝试,教学的结果为:①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情况分析看,中等层次的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部分同学还能做C组题。②从学生最后的自我归纳:“本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对根的判别式的理解清晰,对它的作用也很清晰。特别是部分中下生在自我归纳中表示出,本课的内容好学,自己学懂了本课的内容。

教育学家布鲁姆所说: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经过成功的教学,除了2—3%弱智学生外,可以使95%的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业成绩。通过对本课的最先实施、课后的分析与反思、教学的改进和再次实施的这一过程,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应充分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为前提,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探索、验证进而概括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反思五: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三周天荣中学的数学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很荣幸地是,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上了题为《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公开课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这次交流探讨中我获益良多,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有效教学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课后的总结与思考: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这是我在一本数学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教师自己本身和听课的学生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学生是课堂教学实施之本,课堂实施是否成功还要看课堂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准备本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本课任教的班级是初三(8)班,这是一个平行班,在年级的平行班中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原有的数学底子较为薄弱,学生课后的学习习惯差,但是在课堂上,有老师的督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较为自觉地学习数学。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在本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小组讨论的问题讨论模式开展本课的课堂教学,而是比较传统地,让学生先练后讲再练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

整节课的实施过程很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因为作为一个处于年级中下水平的平行班来说,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有些同学还能做C组题,那说明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还很不错,能很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课也是一样,尽管本节课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看,都很尽人意,还有点意外的是,竟然那么多学生能完成B组题,如果C组题不是学生理解题意存在较大的问题外,部分的优生还能完成一道C组题。情况看起来真是形势大好,但是换个角度想,本节课我这样安排是否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是否对新知的探索部分有太多的包办代替了,我应该更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归纳问题呢?当我在后期的迅堂批改中就感觉到的。而很幸运的,在后来的交流和探讨中,果真有老师给我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那样就更肯定了我的想法。

课上完了,交流探讨也告一段落,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没有,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本节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回响本课的教学,我还是过多地注重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尽管在分层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优生做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过程和内容探索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其实学生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硬性要求,先让小组中学习最薄弱的同学发言,再到能力较强的同学发言,这样,即可以使薄弱的同学有一种压力,一定要多思多想。还可以通过组间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

还有,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