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囚绿记教学反思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反思二: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 ,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反思三: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1、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2、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3、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4、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反思四:囚绿记教学反思
xxxx年xx月x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反思二: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 ,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反思三: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1、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2、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3、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4、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反思四:囚绿记教学反思
xxxx年xx月x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