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反思
时间: 07-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按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然后准备材料、活动验证;通过第一部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测量过渡到第二部分要求同学测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
对于第一部分,先出示气温计,气温计上有两个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学生只学过摄氏度所以不用说肯定是读会的那一列,由于以前已经接触过温度计,再加上这两天一直将气温计挂在教室里,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在使用注意点方面同学们也说的比较全,没有花太多时间。
在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哪里温度高些,有学生说是室内,原因是室内人多热量多,还有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温度升高,有学生说是室外,因 为室外有太阳。于是我追问那如果是室外太阳不晒到的地方呢,这时大家意见又不统一了,那就要去外面测量才能知道了,同学们都提到了要测草坪上,走廊,大树 下,竹林里,操场上,说的都比较全面,不需要教师再添什么了。
测量回来进行数据交流时,由于一个地方有两组同学在测量,结果出现了不同, (1)走廊上差了1.5度,我认为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应该不是温度计原因,于是要求同学再回到先前测量位置,剩下的同学观察两位同学测量的方法有什么不 同,发现一位同学是放在走廊的瓷砖上测量的(瓷砖上有太阳长期射到),所以温度要高些,另一位同学是站在走廊上,手拿温度计测量的,所以温度要低些。 (2)找到了这个数据差原因后,同学们发现广场上(太阳下)两组同学测量的也有差别,但只差了0.5度,这个时候同学们分析数据差的兴致更加高昂了,我们 先从周围环境入手,认为广场上无遮蔽,这一影响因素可以排除,两组同学也都是拿在手里测量的,于是我要求两组同学将温度计拿上来放在投影仪下进行比较,这 时候同学们发现两个温度计现在在也有0.5度的差异,于是大家找到了原因,但这回的原因是温度计的不精确造成的,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3)还有两组同 学测量学校竹林里的温度,但数据相差也较大,经过同学们自己分析发现一组同学站的位置较外面,阳光影响较大,而测得的温度也的确较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 据分析过程我是很满意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思维上跟不上大部队。
接着,提出符合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得的温度才是大气的温度,也就是气温,让同学们判断刚才测得那些地方能够反映气温,我认为这样的顺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直接让同学们讨论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什么条件,同学们没有依据,大多就选择广场上阳光直射的地方。
对于书本第二环节,由于要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几个时间,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因此将这一环节放到课外,要求同学测量明天一天的几个数据,并先记在笔记本上,等下次上课时再来一起完成书上的图表。
反思二:温度教学反思
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如果仅仅从课题上来看,这一课在科学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明确“温度”、“气温”这样两个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师参考书以及教材中,对于此一问题都未加以明确。
其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气温计。普通温度计和气温计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加以明确。
再次,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记录,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把每天气温的变化用"柱状图"来表示,但是到初中、高中及大学气温的变化都是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将来的衔接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学错了、教师教错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和婴儿学儿语然后长大了再改正常语言一样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平滑的曲线并不见得比柱状图难理解。
还有“气温的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这一活动的安排。在教师教学中建议:“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才能明确认识到“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即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如果在课前进行布置,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因有着上述疑问,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首先,对教科书的引语简单调整:“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然后,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
反思三:温度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第一课时《温度和温度计》,这课主要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进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
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温度与气温》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按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然后准备材料、活动验证;通过第一部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测量过渡到第二部分要求同学测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
对于第一部分,先出示气温计,气温计上有两个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学生只学过摄氏度所以不用说肯定是读会的那一列,由于以前已经接触过温度计,再加上这两天一直将气温计挂在教室里,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在使用注意点方面同学们也说的比较全,没有花太多时间。
在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哪里温度高些,有学生说是室内,原因是室内人多热量多,还有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温度升高,有学生说是室外,因 为室外有太阳。于是我追问那如果是室外太阳不晒到的地方呢,这时大家意见又不统一了,那就要去外面测量才能知道了,同学们都提到了要测草坪上,走廊,大树 下,竹林里,操场上,说的都比较全面,不需要教师再添什么了。
测量回来进行数据交流时,由于一个地方有两组同学在测量,结果出现了不同, (1)走廊上差了1.5度,我认为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应该不是温度计原因,于是要求同学再回到先前测量位置,剩下的同学观察两位同学测量的方法有什么不 同,发现一位同学是放在走廊的瓷砖上测量的(瓷砖上有太阳长期射到),所以温度要高些,另一位同学是站在走廊上,手拿温度计测量的,所以温度要低些。 (2)找到了这个数据差原因后,同学们发现广场上(太阳下)两组同学测量的也有差别,但只差了0.5度,这个时候同学们分析数据差的兴致更加高昂了,我们 先从周围环境入手,认为广场上无遮蔽,这一影响因素可以排除,两组同学也都是拿在手里测量的,于是我要求两组同学将温度计拿上来放在投影仪下进行比较,这 时候同学们发现两个温度计现在在也有0.5度的差异,于是大家找到了原因,但这回的原因是温度计的不精确造成的,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3)还有两组同 学测量学校竹林里的温度,但数据相差也较大,经过同学们自己分析发现一组同学站的位置较外面,阳光影响较大,而测得的温度也的确较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 据分析过程我是很满意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思维上跟不上大部队。
接着,提出符合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得的温度才是大气的温度,也就是气温,让同学们判断刚才测得那些地方能够反映气温,我认为这样的顺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直接让同学们讨论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什么条件,同学们没有依据,大多就选择广场上阳光直射的地方。
对于书本第二环节,由于要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几个时间,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因此将这一环节放到课外,要求同学测量明天一天的几个数据,并先记在笔记本上,等下次上课时再来一起完成书上的图表。
反思二:温度教学反思
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如果仅仅从课题上来看,这一课在科学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明确“温度”、“气温”这样两个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师参考书以及教材中,对于此一问题都未加以明确。
其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气温计。普通温度计和气温计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加以明确。
再次,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记录,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把每天气温的变化用"柱状图"来表示,但是到初中、高中及大学气温的变化都是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将来的衔接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学错了、教师教错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和婴儿学儿语然后长大了再改正常语言一样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平滑的曲线并不见得比柱状图难理解。
还有“气温的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这一活动的安排。在教师教学中建议:“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才能明确认识到“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即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如果在课前进行布置,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因有着上述疑问,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首先,对教科书的引语简单调整:“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然后,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
反思三:温度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第一课时《温度和温度计》,这课主要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进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
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