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 07-25 栏目:反思
反思一: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冲突。 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 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小红妈妈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 1200 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概念。中位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 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中位数这一个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所学概念比较清晰并且印象深刻。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明白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我注意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悟中位数的应用价值,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两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有助于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反思二: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认识中位数》。对于中位数,学生应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于是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的每个组中哪一个同学的考试成绩是最中间的位置。学生说的有些模糊,于是我就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的引入环节,我出示了招聘广告,让学生模拟应聘,然后让学生再看一下工资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以前学习的平均数有时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中位数,学生讨论后体会到我们必须要先排序。一开始我们出现的数据是奇数个数的,其中有一个数是正中间的,它无疑是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但例4出现的是偶数个数的数据,我让学生自学课本,体会这样的数据我们怎样求中位数。学生在这里就认识到有时中位数不是原数据中的数,对于正中间有两个数的,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众数和中位数谁最有代表性,我发现学生不太清楚。在教后我发现我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谁最有代表性,要看数据的平衡程度和众数出现的次数和在数据中的位置。如果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而且也接近于中位数,那么这个众数就更具有代表性。反之,则中位数有代表性。


反思三: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对于中位数这一概念学生应该很好理解,在教学例2的过程中,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我指出正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如果正中间正好有两个数怎么办?”有学生说就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啊。令我有些意外,其实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平时一直低估了他们。考虑了一下,还是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就对学生说接下去我们就马上研究这个问题。

在算出中位数之后,也可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的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但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整体一组数据有何差距。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


反思四: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统计量。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位数,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难点是将中位数与平均数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 节课由现实情境导入,瞿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瞿老师排在第二名。让学生猜一猜,瞿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学生猜测后,再 出示数据。238 102 93 105 107 100 95(瞿老师跳了107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平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 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 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
    
本 课的练习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