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认识圆教学反思

时间: 11-27 栏目:反思
篇一:认识圆教学反思

    《认识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认识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提出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


篇二:认识圆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后到曲线的图形的一种思维的跳跃,是学生空间思维想象的又一个突破。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新课的过程中,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2、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3、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境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等都突出这一点。4、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事例进行猜想,并通过实践检验猜想,在具体情境中逐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多媒体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虽然学生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但是尖针点的所在就是圆心,而圆心不能移动,少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还是随意移动,还有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半径,学生因为操作不当,把圆规的大小也改变了。
    2、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较多,课堂调控欠佳。
    3、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没有辅导到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篇三:认识圆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结论,会不会客观上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知识结论,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探索些什么?因此,长期以来,“预习”成了数学课的“禁区”。我们都希望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每次上课前,总会有不少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知识内容。换句话说,学生事实的认知起点总会高于逻辑的认知起点。怎么办?我们思考能不能放开手,把“禁区”开放,把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结合《认识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实践探索,并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预习使“双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建立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理解半径、直径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技能目标是会用圆规画圆。从知识目标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础。一般认为,数学概念的解释可以通过三类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往,概念教学可以概括为从感性积累到文字提炼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首先学会用“图形语言”解释,继而抽象成“文字语言”。但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因而我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堂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概念的文字定义,再通过“是”与“非”判断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完成意义构建,达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从效率上讲,这更省时省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画圆技能训练的时间有了保证。技能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课堂上,我们先后两次进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画,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画d=4cm的圆。按要求画圆,也是本堂课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样,技能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2、预习有效地促动了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没有探究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认知基础?本堂课探究的问题是“怎样验证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比较好地建立了半径、直径及圆心等概念,这就为探究提供了认知基础。再者,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等等。当探究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才会在课堂上出现这么多学生的精彩发言。
    3、预习拓展了数学思考的空间
    课前预习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因此也就赢得了知识拓展延伸的时间。“生活中圆的现象如何解释?”“没有圆规怎么画圆?”“怎样寻找圆心?”这些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圆心,人们围成一个圆,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那么每个人与火堆的距离就一样长了,就一样温暖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所以人们会围成一个圆”;“先画一个正方形,人站在中间,然后多量几个和人距离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圆”; “在圆的四周紧紧围一个正方形,再找到四条边的中点,连起来,相交的点就是圆的圆心”------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预习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预习是否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年级行吗?低年级呢?“预习——验证”式的教学方式有没有普及意义?怎样的学习内容能较好地体现预习的作用?
    二、预习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实践。


篇四:认识圆教学反思

    最近我在丹徒区三校联谊教学活动中上了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认识圆》。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探究学习,有着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1、对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尽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呢?我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大胆对教材作了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在沟通圆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上,除了教材所呈现的硬币、钟面、车轮之外,我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认识圆的不同阶段,补充了大量有关圆的图文资源,使整堂课上学生都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使学生都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在画圆的教学上,我没有局限于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画圆。学生除了发现可以用圆规、圆形瓶盖、三角板中的圆形窟窿等工具画圆,还可以用绳子和笔组合画圆等等。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我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单一顺序,也没有机械地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所谓“启发”教学,而是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对教学结构的灵活调整。
    引入——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钟面、轮胎、纽扣……),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接着出示一系列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这样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展开——“没有规矩,仍成方圆”。从数学的角度,本课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