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时间: 07-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蔚蓝的王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分诵读和品读两个部分。诵读要求学生能深情地朗读文章,读出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藏的诗情和意境。品读要求品味文章优美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则是理解散文诗通过想象表达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从创设“蔚蓝的王国”的意境开始说起,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这期间可以让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找出字词,达到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导入之后就进入正式的授课阶段,重点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明确蔚蓝的王国指的是什么?在这个梦境中,另作者或者读者陶醉的是什么?
在品味赏析这个环节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和分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这期间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多想多读多说,而教师在一旁引导,从修辞、情感、意境、词语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加以分析。
而合作探究就是检查学生时候真正理解并体会文章内涵的环节。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的不够全面、具体,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间,抓重点分析。
最后学习完这篇课文,要进行一个拓展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仿照例句写一段话或者模仿作者写一篇与梦有关的散文诗等等。
在这次教学中,"读"是最重要的,有教师伴读、学生个读、师生诵读、配乐伴读等,这写“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让学生的交流面更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这节课也会有点小小的遗憾,比如在最后的拓展环节预留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联想和拓展。不过总体上来说,这节课处处飘散着一股“语文美的”清香,是一节很让人享受的语文课。
反思二: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我就这次优质课做几点反思:
1、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课题。
这是海口市美兰区举行的一次三十五岁以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选的课题是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在许多老师的眼中,这是一篇不好上的难度很大的文章,十八位参赛的老师中只有我一个人选这篇文章,其他老师大多选择雷同篇目,光是《七颗钻石》就有四个人选择,他们看到我选这一课题都说很有挑战性。
而我觉得只有这一课题才是最适合我的。我对《蔚蓝的王国》这篇文章几乎是一见钟情,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意境朦胧,充满想象与神奇的色彩。这样的文章最适合我唯美的个性,我能驾御,并能借助它体现我的教学个性和风采,所以我死心塌地的选择了它。现在想来真应该感谢屠格涅夫为我们留下了这篇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并被伯乐发现选入了中学教材。
2、从全新的教材入手。
这是一篇我从来没有上过的文章,对我是一个未知而神奇的领域,等待我去开拓、解读,用全新的视角、全心的感受、全新的体验、全心的思维去亲近它,深入它,挖掘它。正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所以不受任何旧有模式的束缚,能上得有新意,有自己的风格。
3、教学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以情动人至关重要。当我把教案写完,再重读一篇的时候,居然被自己的在教案中投入的感情而打动和感染了,不由又重读一遍。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文章,我觉得真情实感的流露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作品首先得打动自己,然后再是打动别人。在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凝聚着我的生活感悟,还有一直以来的阅读积累、感受和体验。同时,我将作者笔下的“蔚蓝的王国”引申到古今中外,引申到现实,引申到你我他的心中,并融入了我对生活的感情、态度和见解,这种个性对文本的解读,凝聚着真、善、美的感情,被我淋漓的诠释,从而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
从这一堂课的准备与授课中,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师在备课与课堂中,必须联系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往往能给你带来惊喜。
4、教学流程的设计简洁、流畅、有亮点、富有创意。
牵动人心的导入、问题的设计、言简意赅的结束语等因素在教学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优质课评比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上完一篇课文。参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在简洁、精练、流畅中突出自己的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太多,当然,太简单和表层的设计会让你的课苍白无力而又肤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顾全到深度和广度着实不容易。而本人根据《蔚蓝的王国》的特点,在“美”文上找到切入点,并重在探讨文中“美的人”、“美的景”、“美的情”,最后上升到“美的梦”——“永不衰败的天堂”这一主题的范畴。
首先,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播放美妙动听、海浪声声的钢琴曲,舒缓情绪,营造氛围。“椰风海韵醉游人”。大海,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是海之子,生长在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的地方,生长在蔚蓝的王国里。同学们,《庄子》里有一句话:“乘物以游心”,当你驾着风帆,乘风破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游心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一利用音乐营造氛围,创设情景,再用诗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到想象中的蔚蓝王国。
其次,问题的设计,从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四个层面设计问题,逐层深入,环环扣扣,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不断加深,让语文课堂渐入佳境。
当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非常关键,如何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积极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机智了。
最后,是结束语。我设计的结束语与拓展迁移部分所设计的让学生说说心中最美丽的梦,衔接紧密,升华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每一个美丽的梦都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飞过痛苦、飞过绝望,飞向远方,飞向美好的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乘着隐形的翅膀,高扬生命的风帆,向着心中理想的王国奋进……最后,祝愿大家美梦成真!(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在嘹亮的歌声中结束本课,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还应该简明、精练、富有文采,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这也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的终生追求。
反思三: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设计《蔚蓝的王国》教学过程的时候,考虑到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特别适合于朗读,就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带讲,难点定为在朗读的过程中突破对文本的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重点与难点的设计十分恰当,配乐朗读一下调动了学生朗读与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将写实与写虚配以不同的音乐,与文章的内容的高度吻合,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文章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说说蝗理解又渲染的氛围。
反思四: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一、备课的过程回顾
这次,我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优质课会教,课题是《蔚蓝的王国》。通过几次试讲,深感受益匪浅,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作了一些尝试,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对此进行总结与反思,既可以使自己加深对课改的认识,也可以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用他的笔,在近古稀之年,借助神奇的想象,采取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学样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色的大海图。教材的编者将它放在“奇思妙想”这一单元,所以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五个方面的目标,确定“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怀,学习运用奇妙的想象”作为核心目标,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本文应倚重于朗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优美的旋律中读懂文章内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歌颂之所在。
第一轮试讲时,我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着重于字词句章的分析,教法上主要运用的还是过去的传递性教学方法。设计了“导入课文,作者介绍——范读课文,理清结构——分析段落,赏析句章——总结课文,掌握写法——课后作业,诵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属于被动接受,对课文的感悟不深,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课堂气氛沉闷,不能体现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思想。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问题的根源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束缚了自己,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偏离了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方法上单向传递,师生缺少交流。第二轮试讲,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反复讨论,以“设置情景、双向交流、多边活动、赏读感悟”为指导思想,以“诵读——品悟——表达”优美的语言为核心,设计了“初读课文——感受美、赏读课文——品味美、感悟情感——体会美、想象练笔——表达美”的教学思路。试讲以后,学生和教师的反映都很好,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是死板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这样就由传递性教学向研究性教学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评课过程中,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同时感觉到,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还缺少合适的平台,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探究和合作,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另外,本课作为“奇思妙想”单元中的一篇,应该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这次试讲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因此,我又进行了第三次试讲。这一次,我增加了小组学习,根据课文中的问题大部分属于开发性的特点,将质疑答疑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意识。我还设计让学生听歌曲,看画面,然后想象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意境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次试讲的效果又比第二次更好,学生反映热烈,测评的各项指标比前两次都有提高。三次试讲,三个台阶,使我亲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革。
二、对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强调不再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学,而是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要么沦为标签式的口号,要么被曲解成空泛的目标。前者对传递性教学稍加改良,贴上三维目标的标签,实则为“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后者课堂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学生一无所获,语文不再“姓语”。我在上这堂实验课时,和同行们多次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认为首先要明确语文要“姓语”,再热闹的课也不能离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这个“语”是大语文的语,我们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每一个维度,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散文诗优美语言的品味、记忆、积累和对美好情怀的认同、感悟、体验是不能机械的分割的,而大胆丰富的想象又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2、关于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在这次实验课中也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三次试讲,没有一次的进度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教师的预设轨道,从而影响教学进程。比如在第二次试讲中,学生质疑时提到文中的“女人”、“她”到底指谁,结果众说纷纭。我没有打断学生,而是让他们尽情交流,最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但这样使得我准备好的一个教学步骤没有能够进行。课后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也是各抒己见。大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把“明确的预设任务以及对预设任务的完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
《蔚蓝的王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分诵读和品读两个部分。诵读要求学生能深情地朗读文章,读出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藏的诗情和意境。品读要求品味文章优美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则是理解散文诗通过想象表达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从创设“蔚蓝的王国”的意境开始说起,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这期间可以让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找出字词,达到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导入之后就进入正式的授课阶段,重点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明确蔚蓝的王国指的是什么?在这个梦境中,另作者或者读者陶醉的是什么?
在品味赏析这个环节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和分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这期间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多想多读多说,而教师在一旁引导,从修辞、情感、意境、词语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加以分析。
而合作探究就是检查学生时候真正理解并体会文章内涵的环节。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的不够全面、具体,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间,抓重点分析。
最后学习完这篇课文,要进行一个拓展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仿照例句写一段话或者模仿作者写一篇与梦有关的散文诗等等。
在这次教学中,"读"是最重要的,有教师伴读、学生个读、师生诵读、配乐伴读等,这写“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让学生的交流面更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这节课也会有点小小的遗憾,比如在最后的拓展环节预留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联想和拓展。不过总体上来说,这节课处处飘散着一股“语文美的”清香,是一节很让人享受的语文课。
反思二: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我就这次优质课做几点反思:
1、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课题。
这是海口市美兰区举行的一次三十五岁以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选的课题是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在许多老师的眼中,这是一篇不好上的难度很大的文章,十八位参赛的老师中只有我一个人选这篇文章,其他老师大多选择雷同篇目,光是《七颗钻石》就有四个人选择,他们看到我选这一课题都说很有挑战性。
而我觉得只有这一课题才是最适合我的。我对《蔚蓝的王国》这篇文章几乎是一见钟情,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意境朦胧,充满想象与神奇的色彩。这样的文章最适合我唯美的个性,我能驾御,并能借助它体现我的教学个性和风采,所以我死心塌地的选择了它。现在想来真应该感谢屠格涅夫为我们留下了这篇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并被伯乐发现选入了中学教材。
2、从全新的教材入手。
这是一篇我从来没有上过的文章,对我是一个未知而神奇的领域,等待我去开拓、解读,用全新的视角、全心的感受、全新的体验、全心的思维去亲近它,深入它,挖掘它。正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所以不受任何旧有模式的束缚,能上得有新意,有自己的风格。
3、教学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以情动人至关重要。当我把教案写完,再重读一篇的时候,居然被自己的在教案中投入的感情而打动和感染了,不由又重读一遍。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文章,我觉得真情实感的流露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作品首先得打动自己,然后再是打动别人。在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凝聚着我的生活感悟,还有一直以来的阅读积累、感受和体验。同时,我将作者笔下的“蔚蓝的王国”引申到古今中外,引申到现实,引申到你我他的心中,并融入了我对生活的感情、态度和见解,这种个性对文本的解读,凝聚着真、善、美的感情,被我淋漓的诠释,从而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
从这一堂课的准备与授课中,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师在备课与课堂中,必须联系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往往能给你带来惊喜。
4、教学流程的设计简洁、流畅、有亮点、富有创意。
牵动人心的导入、问题的设计、言简意赅的结束语等因素在教学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优质课评比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上完一篇课文。参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在简洁、精练、流畅中突出自己的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太多,当然,太简单和表层的设计会让你的课苍白无力而又肤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顾全到深度和广度着实不容易。而本人根据《蔚蓝的王国》的特点,在“美”文上找到切入点,并重在探讨文中“美的人”、“美的景”、“美的情”,最后上升到“美的梦”——“永不衰败的天堂”这一主题的范畴。
首先,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播放美妙动听、海浪声声的钢琴曲,舒缓情绪,营造氛围。“椰风海韵醉游人”。大海,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是海之子,生长在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的地方,生长在蔚蓝的王国里。同学们,《庄子》里有一句话:“乘物以游心”,当你驾着风帆,乘风破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游心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一利用音乐营造氛围,创设情景,再用诗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到想象中的蔚蓝王国。
其次,问题的设计,从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四个层面设计问题,逐层深入,环环扣扣,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不断加深,让语文课堂渐入佳境。
当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也非常关键,如何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积极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机智了。
最后,是结束语。我设计的结束语与拓展迁移部分所设计的让学生说说心中最美丽的梦,衔接紧密,升华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每一个美丽的梦都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飞过痛苦、飞过绝望,飞向远方,飞向美好的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乘着隐形的翅膀,高扬生命的风帆,向着心中理想的王国奋进……最后,祝愿大家美梦成真!(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在嘹亮的歌声中结束本课,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还应该简明、精练、富有文采,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这也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的终生追求。
反思三: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设计《蔚蓝的王国》教学过程的时候,考虑到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特别适合于朗读,就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带讲,难点定为在朗读的过程中突破对文本的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重点与难点的设计十分恰当,配乐朗读一下调动了学生朗读与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将写实与写虚配以不同的音乐,与文章的内容的高度吻合,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文章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说说蝗理解又渲染的氛围。
反思四:蔚蓝的王国教学反思
一、备课的过程回顾
这次,我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优质课会教,课题是《蔚蓝的王国》。通过几次试讲,深感受益匪浅,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作了一些尝试,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对此进行总结与反思,既可以使自己加深对课改的认识,也可以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用他的笔,在近古稀之年,借助神奇的想象,采取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学样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色的大海图。教材的编者将它放在“奇思妙想”这一单元,所以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五个方面的目标,确定“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怀,学习运用奇妙的想象”作为核心目标,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本文应倚重于朗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优美的旋律中读懂文章内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歌颂之所在。
第一轮试讲时,我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着重于字词句章的分析,教法上主要运用的还是过去的传递性教学方法。设计了“导入课文,作者介绍——范读课文,理清结构——分析段落,赏析句章——总结课文,掌握写法——课后作业,诵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属于被动接受,对课文的感悟不深,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课堂气氛沉闷,不能体现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思想。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问题的根源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束缚了自己,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偏离了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方法上单向传递,师生缺少交流。第二轮试讲,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反复讨论,以“设置情景、双向交流、多边活动、赏读感悟”为指导思想,以“诵读——品悟——表达”优美的语言为核心,设计了“初读课文——感受美、赏读课文——品味美、感悟情感——体会美、想象练笔——表达美”的教学思路。试讲以后,学生和教师的反映都很好,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是死板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这样就由传递性教学向研究性教学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评课过程中,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同时感觉到,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还缺少合适的平台,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探究和合作,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另外,本课作为“奇思妙想”单元中的一篇,应该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这次试讲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因此,我又进行了第三次试讲。这一次,我增加了小组学习,根据课文中的问题大部分属于开发性的特点,将质疑答疑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意识。我还设计让学生听歌曲,看画面,然后想象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意境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次试讲的效果又比第二次更好,学生反映热烈,测评的各项指标比前两次都有提高。三次试讲,三个台阶,使我亲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革。
二、对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强调不再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学,而是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要么沦为标签式的口号,要么被曲解成空泛的目标。前者对传递性教学稍加改良,贴上三维目标的标签,实则为“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后者课堂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学生一无所获,语文不再“姓语”。我在上这堂实验课时,和同行们多次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认为首先要明确语文要“姓语”,再热闹的课也不能离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这个“语”是大语文的语,我们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每一个维度,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散文诗优美语言的品味、记忆、积累和对美好情怀的认同、感悟、体验是不能机械的分割的,而大胆丰富的想象又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2、关于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在这次实验课中也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三次试讲,没有一次的进度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教师的预设轨道,从而影响教学进程。比如在第二次试讲中,学生质疑时提到文中的“女人”、“她”到底指谁,结果众说纷纭。我没有打断学生,而是让他们尽情交流,最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但这样使得我准备好的一个教学步骤没有能够进行。课后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也是各抒己见。大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把“明确的预设任务以及对预设任务的完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