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反思(2)
时间: 07-23
栏目:反思
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丝毫作用。貌似有问有答,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的热闹模式并不都是体 现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深入研读,另设方案,在另一个班级继续摸索。成功地方如下:
第一:环节设置巧妙。设置三大环节:读文——名作学习;读人——名家对话;读己——审视心灵。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作者,情感内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流程,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第 二: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 “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 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第三:评价语简练而一语中的。评价语精练而得当实则也是对文本解读与理解到位的体现,且起着达成“共鸣”,激励学生的巨大作用。“所见略同”式的成就感总能激起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 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 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 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 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 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 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反思五:石壕吏教学反思
一、聚焦课文整体
从备课开始,就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初一年级的同学,因为这篇课文以前是高中课文,至少在情感上他们理解不了。但在心中还隐隐地企望他们能够理解,因此在备课中仍然按照常规来备的。谁知在初一(3)班上课的时候,讲到老妇的三个儿子两个都战死的时候,竟然不少同学发笑,当时真的很生气,同时意识到自己前面的备课准备上的缺失,细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感情,而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还不完全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而我在时代背景的介绍上由于想着是高中的内容,所以把重点像放在诗歌的翻译和理解上而就轻描淡写地说了说,这样就没有把学生带入情境,因此学生当然不能理解人物遭遇与处境。
在(1)班和(5)班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把时代背景介绍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主要部分,我不仅介绍了安史之乱,介绍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而且以事实为例,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战争的残酷与人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投入,为后来的学习课文内容创设了很好的气氛,因此,在讲老妇遭遇时,没有再出现(3)班的那种情况。
反思一:不要埋怨学生不理解,而要问问自己,我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这篇以前的高中课文,现在的初一课文,只要从多个角度设想,从课文的整体考虑,也是可以让学生理解的。
二、感知学生心理
上完这节课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篇好的课文是能引起共鸣。第一单元的课文学生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课文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古诗是因为他们无法与古人产生共鸣。所以抓住学生心里,引导他们与古人交流,与古人谈话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所以,当我发现学生改写本文的作业中有同学改成了剧本时,我想这个机会来了,因此,我请改写剧本的同学组织本组的同学排演这个剧,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一下子兴奋了,自觉自愿地开始了剧本的修改和排演工作中去了。表演是分两次进行的,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弄的,教师没有参与指导,所以我觉得一下子全部表演完,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前面的表演对后面的学生没有参考意义,或者即使有,也没有时间修改。在同样的内容中,参考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在每个组表演后,我都请同学点评,提出优点或缺点。果然,前三组表演后,后三组的学生针对同学们的意见,又一次对剧本进行修改,表演也越来越好。唐颖洁小组甚至揣摩了作者的创作心里,对剧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样更有表演意味,同时也更接近作者杜甫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欣赏与感动中一次次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杜甫的理解。之后,我们的默写测试中,全对的同学接近三分之二。
反思二: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抓住学生心里,感知学生心里,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内涵。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深入研读,另设方案,在另一个班级继续摸索。成功地方如下:
第一:环节设置巧妙。设置三大环节:读文——名作学习;读人——名家对话;读己——审视心灵。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作者,情感内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流程,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第 二: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 “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 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第三:评价语简练而一语中的。评价语精练而得当实则也是对文本解读与理解到位的体现,且起着达成“共鸣”,激励学生的巨大作用。“所见略同”式的成就感总能激起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 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 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 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 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 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 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反思五:石壕吏教学反思
一、聚焦课文整体
从备课开始,就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初一年级的同学,因为这篇课文以前是高中课文,至少在情感上他们理解不了。但在心中还隐隐地企望他们能够理解,因此在备课中仍然按照常规来备的。谁知在初一(3)班上课的时候,讲到老妇的三个儿子两个都战死的时候,竟然不少同学发笑,当时真的很生气,同时意识到自己前面的备课准备上的缺失,细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感情,而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还不完全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而我在时代背景的介绍上由于想着是高中的内容,所以把重点像放在诗歌的翻译和理解上而就轻描淡写地说了说,这样就没有把学生带入情境,因此学生当然不能理解人物遭遇与处境。
在(1)班和(5)班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把时代背景介绍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主要部分,我不仅介绍了安史之乱,介绍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而且以事实为例,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战争的残酷与人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投入,为后来的学习课文内容创设了很好的气氛,因此,在讲老妇遭遇时,没有再出现(3)班的那种情况。
反思一:不要埋怨学生不理解,而要问问自己,我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这篇以前的高中课文,现在的初一课文,只要从多个角度设想,从课文的整体考虑,也是可以让学生理解的。
二、感知学生心理
上完这节课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篇好的课文是能引起共鸣。第一单元的课文学生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课文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古诗是因为他们无法与古人产生共鸣。所以抓住学生心里,引导他们与古人交流,与古人谈话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所以,当我发现学生改写本文的作业中有同学改成了剧本时,我想这个机会来了,因此,我请改写剧本的同学组织本组的同学排演这个剧,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一下子兴奋了,自觉自愿地开始了剧本的修改和排演工作中去了。表演是分两次进行的,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弄的,教师没有参与指导,所以我觉得一下子全部表演完,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前面的表演对后面的学生没有参考意义,或者即使有,也没有时间修改。在同样的内容中,参考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在每个组表演后,我都请同学点评,提出优点或缺点。果然,前三组表演后,后三组的学生针对同学们的意见,又一次对剧本进行修改,表演也越来越好。唐颖洁小组甚至揣摩了作者的创作心里,对剧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样更有表演意味,同时也更接近作者杜甫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欣赏与感动中一次次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杜甫的理解。之后,我们的默写测试中,全对的同学接近三分之二。
反思二: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抓住学生心里,感知学生心里,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