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栏目:反思
反思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大”,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学生不经意间也收获“多”了。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导课、解题到教师诵读,学生朗读等环节,都是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叫学生译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帮学生找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初步展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设目标探究形式,列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探究讽谏艺术性,分析透彻;小结收获,更是启发颇深。这是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展观。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使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使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力图体现新课标精神。


反思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反思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这样学习文言文还蛮有味道的,一点也没有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我们学完了是要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糟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反思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倡创新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参与,从而是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编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由于教者对学生掌握文言的语言现象,出于不信任,所以长期教学中侧重文言字词的学习,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是往往是效果不尽人意,教者累得唇焦舌燥,学者听得昏昏欲睡,而对于文章所蕴含的思路、内涵和语言的品味,则被字词句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要说是“美”的享受,可以说师生的教与学都是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在变中求得效率。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文言教学中,我们不单要让学生落实掌握实词虚词词义,同时还要兼顾到通假、词类活用等现象。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对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常用句式是学习过的,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课文注释,上下文的联系,对课文大意是能够粗略掌握。

学习《邹》文之前,我明确提出自学要求,预先把文中出现的几种文言现象的句子重点圈画出来,让学生根据注释和课文上下文的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并试以归纳其文言现象。因为《邹》文中,三叠排比式结构形成了文章回环往复,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很快就能译通,这些知识的落实只需要在课前预习检测中,学生在互动中轻松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要求学生自读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盲目自读,而是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暗含多少“三”?”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自己思考寻读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其次,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邹》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古文观止》中这样评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堪。正欲于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在教学《邹》中,我抓住“暮寝而思之”之“思”字。先为学生设下一障碍:“暮寝而思之”,“思”了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邹忌如果确实美于徐公,他当然也没必要“暮寝而思之”?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不能得到全面的回答,因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邹忌起疑于妻、妾、客的答话,回忆他们说过的话,捉摸他们所以对自己或偏爱而过誉,或害怕而不敢直言,或有求而不好直言。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有求”的结论,从而除弊。这些就是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全部内容吗?我进一步为学生设下障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和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而著称。邹忌“暮寝而思之”,其“思”当然不止于家庭小事个人除弊,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因为个人除弊影响和意义小,而齐王除弊则关系到国家发展甚至是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因此,邹忌的“思”必然包含了为齐王除弊,包含了以设喻的方法来讽谏,我们可以猜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上都周密谋虑后,才安然入睡的。在这个环节上,为学生设置了问题的障碍,从“于是”两字,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对邹忌这个人物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立体了。

第三、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国君能否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实关国家兴亡大事。我举了庞恭“三人成虎”和百里奚“唇寒齿亡”讽谏君王却不得好结果的事例,思考《邹》文给后人带来的文化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反思短短几百字中给我们带来的内涵。齐威王之所以能够在位期间,国力大增,政治修明,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与他能够从谏如流很有关系,学生得到“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也明白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偏听偏信。从“邹忌自知不如”,让学生明白人贵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从邹忌的成功的进谏,体会到“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明白作为臣子,除了能够做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忠心,还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邹》文,除了从文面上思考,引导学生王纵深处思考,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去领会文章外的深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