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时间: 07-01
栏目:反思
反思一: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朗读。
一、“范、跟、检”正确读课文
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大多能正确读课文。那些学得差的学生,因为读不出拼音而害怕读课文,读不准拼音的自然就读不准课文。因此,首先应解决能读课文问题。
于是,我采用先听老师范读,做到心中有“音”,后拼读每个音节,做到口中有“声”,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读。
二、“激、创、绘”感情朗读课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一开始,我便以兴奋的口气介绍“神舟五号”、介绍杨利伟。“‘神州五号’上了天,这可是好多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们中国却做到了,你觉得特别自豪,所以要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至于最后一段话,老师点拨:“你们离开妈妈一天,放学时想不想家?”学生议论开了。
“嫦娥姐姐离家不是几天,不是几年,而是几千年,你说她想家吗?”学生自然把“真想回家看看”几个字读得差点声泪俱下。
三、“读、爱、练”流利朗读课文
有了上面的做法,学生会读通课文,会读懂课文,他们就已经有了成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是他们今后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和动力。没有读正确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读得流利有感情。而读得有了感情,学生就有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朗读(阅读)的愿望,正是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朗读才能变得自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流利地朗读”也就在主动练读中迎刃而解。
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些点拨欠到位,所以读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在这一点上多作努力。
反思二: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我叫神舟号》用童话的体裁,通过嫦娥姐姐和“神舟号”弟弟的对话,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赋予人以遐想,非常适合儿童心理特点。本课比前几篇课文要长,学生刚接触课文不久,学起来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为本,读时注意创设情境促读,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在本课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在读中感受美的情趣。
《我叫神舟号》是一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朗读课文,因此教师要在指导朗读上多下工夫,或者范读,或者听录音,让学生对如何朗读文章有一个准确而感性的认识,并且自己学着朗读,逐步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好“嫦娥姐姐”和“神舟号”飞船的对话。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好,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本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主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好了,自然能体会嫦娥姐姐看到“神舟号”飞船的惊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科技进步,教师可以提供我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图片以及有关消息。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要以组织学生联系从电视、报纸上的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然感受到祖国在发展,在不断繁荣,从而激发爱国之情。
反思三: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我叫神舟号》一课比前3篇课文要长得多,而且分3个自然段。针对本班大部分学生拼读能力较差的原因,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已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也准备花上一两节课的时间来带领孩子们读好课文。但一节课上下来,我还是感觉领读得很累,学生们读得好辛苦。
课堂上,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大多能正确读课文。那些学得差的学生,因为读不出拼音而害怕读课文,读不准拼音的自然就读不准课文。因此,首先应解决能读课文问题。于是,我采用先听音频的范读,做到心中有“音”,后拼读每个音节,做到口中有“声”,再跟着老师一起来读,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读。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能正确指读了,但根本就没有一点语感,只能利用早读、中午带领他们反复练习朗读。直到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才使学生 慢慢的学会朗读这篇课文,马马虎虎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基本让学生读顺了课文。
在开始讲读课文时,我提问,嫦娥姐姐喜欢飞船弟弟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没人举手。我加以提醒,小朋友,书上有一张插图,画的就是嫦娥姐姐见到飞船弟弟时候的样子,你能从图上看出嫦娥姐姐是喜欢飞船弟弟的吗?经过我的提示,有位小朋友举起小手,站起来发表了她的看法:“老师,我能看出,因为嫦娥姐姐是笑眯眯的”。接着,有人指出,嫦娥姐姐称飞船弟弟为“小弟弟”,所以,应该是喜欢他的。问到这儿,我顺势引导,“既然这样,当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讲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呢?”“喜欢的!”接着,我请一位读书的不错的小朋友来范读,果然读的不错,于是我再请学生评价,问:她读的好吗?好在哪儿呢?学生只会说读得好听,声音很响亮。当问到你知道嫦娥姐姐的家在哪里吗?班中还是没有一只小手。我无奈,只好让学生反复读第三小节,5分钟后,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班上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很差,对于课文的理解能更差,上课举手的学生也一直只是那么三四个孩子。平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有好多孩子都无法学着说上一遍。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读多说多练应该是我教学的重点,一切都只能慢慢来吧!
反思四: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确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知识的来源。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自主性,效果还不错。
一、激:激发阅读兴趣,使之乐于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一开始,我便以兴奋的口气说:“小朋友,去年的十月份,咱们中国有一件举国欢庆的大喜事,是什么呀?”孩子们小手如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了!”“对,那你们想知道飞船在太空中遇到了谁,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我叫‘神舟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题。”学生的朗读个性飞扬,
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朗读。
一、“范、跟、检”正确读课文
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大多能正确读课文。那些学得差的学生,因为读不出拼音而害怕读课文,读不准拼音的自然就读不准课文。因此,首先应解决能读课文问题。
于是,我采用先听老师范读,做到心中有“音”,后拼读每个音节,做到口中有“声”,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读。
二、“激、创、绘”感情朗读课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一开始,我便以兴奋的口气介绍“神舟五号”、介绍杨利伟。“‘神州五号’上了天,这可是好多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们中国却做到了,你觉得特别自豪,所以要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至于最后一段话,老师点拨:“你们离开妈妈一天,放学时想不想家?”学生议论开了。
“嫦娥姐姐离家不是几天,不是几年,而是几千年,你说她想家吗?”学生自然把“真想回家看看”几个字读得差点声泪俱下。
三、“读、爱、练”流利朗读课文
有了上面的做法,学生会读通课文,会读懂课文,他们就已经有了成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是他们今后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和动力。没有读正确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读得流利有感情。而读得有了感情,学生就有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朗读(阅读)的愿望,正是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朗读才能变得自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流利地朗读”也就在主动练读中迎刃而解。
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些点拨欠到位,所以读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在这一点上多作努力。
反思二: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我叫神舟号》用童话的体裁,通过嫦娥姐姐和“神舟号”弟弟的对话,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赋予人以遐想,非常适合儿童心理特点。本课比前几篇课文要长,学生刚接触课文不久,学起来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为本,读时注意创设情境促读,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在本课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在读中感受美的情趣。
《我叫神舟号》是一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朗读课文,因此教师要在指导朗读上多下工夫,或者范读,或者听录音,让学生对如何朗读文章有一个准确而感性的认识,并且自己学着朗读,逐步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好“嫦娥姐姐”和“神舟号”飞船的对话。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好,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本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主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好了,自然能体会嫦娥姐姐看到“神舟号”飞船的惊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科技进步,教师可以提供我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图片以及有关消息。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要以组织学生联系从电视、报纸上的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然感受到祖国在发展,在不断繁荣,从而激发爱国之情。
反思三: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我叫神舟号》一课比前3篇课文要长得多,而且分3个自然段。针对本班大部分学生拼读能力较差的原因,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已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也准备花上一两节课的时间来带领孩子们读好课文。但一节课上下来,我还是感觉领读得很累,学生们读得好辛苦。
课堂上,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大多能正确读课文。那些学得差的学生,因为读不出拼音而害怕读课文,读不准拼音的自然就读不准课文。因此,首先应解决能读课文问题。于是,我采用先听音频的范读,做到心中有“音”,后拼读每个音节,做到口中有“声”,再跟着老师一起来读,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读。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能正确指读了,但根本就没有一点语感,只能利用早读、中午带领他们反复练习朗读。直到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才使学生 慢慢的学会朗读这篇课文,马马虎虎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基本让学生读顺了课文。
在开始讲读课文时,我提问,嫦娥姐姐喜欢飞船弟弟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没人举手。我加以提醒,小朋友,书上有一张插图,画的就是嫦娥姐姐见到飞船弟弟时候的样子,你能从图上看出嫦娥姐姐是喜欢飞船弟弟的吗?经过我的提示,有位小朋友举起小手,站起来发表了她的看法:“老师,我能看出,因为嫦娥姐姐是笑眯眯的”。接着,有人指出,嫦娥姐姐称飞船弟弟为“小弟弟”,所以,应该是喜欢他的。问到这儿,我顺势引导,“既然这样,当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讲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呢?”“喜欢的!”接着,我请一位读书的不错的小朋友来范读,果然读的不错,于是我再请学生评价,问:她读的好吗?好在哪儿呢?学生只会说读得好听,声音很响亮。当问到你知道嫦娥姐姐的家在哪里吗?班中还是没有一只小手。我无奈,只好让学生反复读第三小节,5分钟后,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班上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很差,对于课文的理解能更差,上课举手的学生也一直只是那么三四个孩子。平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有好多孩子都无法学着说上一遍。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读多说多练应该是我教学的重点,一切都只能慢慢来吧!
反思四:我叫“神舟号”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确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知识的来源。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自主性,效果还不错。
一、激:激发阅读兴趣,使之乐于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一开始,我便以兴奋的口气说:“小朋友,去年的十月份,咱们中国有一件举国欢庆的大喜事,是什么呀?”孩子们小手如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了!”“对,那你们想知道飞船在太空中遇到了谁,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我叫‘神舟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题。”学生的朗读个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