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教学反思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名数的互化,原旧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较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反思二:小数教学反思
1、“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处理教材时,我没有注意把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循环”这个词理解的不是很好。用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来突破循环小数的定义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设计复习旧知得出循环小数,再从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关于商是循环小数的列竖式计算,我只是在开头导入时粗略的讲解,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应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这一点本来我是可以在导入部分就讲好的,这是个小小的败笔。
3、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我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一点我是做的比较差一点的了,过分注重了个体,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
4、练习的设计,我是花了较多的心思。这些练习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课堂不是自己的课堂,而是学生课堂。我们老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新课程中我们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们不能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这样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获取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都希望的理想模式。我们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反思三:小数教学反思
前几日,校中心教研组开展了以“概念教学”为主题的“高效课”展示交流活动,我执教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认识小数》,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读、写法,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感知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结束之后,我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抓住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小数的认识,从逻辑结构来看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来看,已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会读、写小数了,因此,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课前做社会调查,收集一些商品的价格,生活中小数的事例,上课时就从收集的这些素材入手加强对小数的认识。由于学生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读写小数相对简单,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理解小数意义时,借助于分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感悟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
2、学习活动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小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避免枯燥,本节课我从生活实践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商品价格,老师学生的身高等),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从学生自己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的数学,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猜老师身高的环节中,学生兴趣特别浓,情绪高涨,积极地去猜测和寻找老师的身高。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数学思考。
以米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讨论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对于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吃透其中的内涵。在提问的技巧上,我比以往更注重问题的思考价值,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引发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
4、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精心设计的课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重难点,效果不错。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小数点时,遗忘了写法的指导,以至于后来学生独立写小数表示价格时,有不少学生小数点写得不规范,更像顿号。课后我想,其实很多学生以前已经会写小数了,如果在写小数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形成共识,强化写法要点,再进行写小数的练习,效果会好很多。
2、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这两部分的研究,各自有些独立,学习流程也大体相似,之间的过渡也较一般。课后我重新又进行了设计,教学完一位小数并总结出规律后(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先进行几个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对应口答练习,然后让学生猜想百分之几又可以表示成什么样的小数,之后再通过两位小数的研究过程去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样就将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也更能体现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
3、最后有一处练习过渡得不好,“日记”出现的有些生硬。语言上应该好好斟酌一下。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反思四:小数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开始正式认识小数,既然是初步认识,这个初步认识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因为在四年级下册还要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到底在初步认识中要不要给学生渗透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这样的抽象知识?这是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会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定位是:在本节课中使学生会读会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在具体的情境中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但一定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认识小数的抽象过程,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生熟知的货币和长度单位两个素材背景,从而认识体验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等。但这 绝对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学生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抽象概括—--总结应用的一个过程。
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二项课外实践作业:(1)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喜欢的商品或课外书的价格,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2)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上课时我并没有过多用课件,始终应用学生的调查表为学习材料,从而完成了读小数,写小数,了解小数价格所表示的含义等多项任务,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在这尤其要说到读小数,学生受以前读整数方法的迁移,会把像120.12、25.25这样的小数读错,但应积极引导,让学生知道正确读法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要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这节课的内容是名数的互化,原旧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较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反思二:小数教学反思
1、“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处理教材时,我没有注意把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循环”这个词理解的不是很好。用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来突破循环小数的定义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设计复习旧知得出循环小数,再从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关于商是循环小数的列竖式计算,我只是在开头导入时粗略的讲解,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应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这一点本来我是可以在导入部分就讲好的,这是个小小的败笔。
3、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我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一点我是做的比较差一点的了,过分注重了个体,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
4、练习的设计,我是花了较多的心思。这些练习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课堂不是自己的课堂,而是学生课堂。我们老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新课程中我们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们不能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这样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获取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都希望的理想模式。我们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反思三:小数教学反思
前几日,校中心教研组开展了以“概念教学”为主题的“高效课”展示交流活动,我执教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认识小数》,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读、写法,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感知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结束之后,我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抓住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小数的认识,从逻辑结构来看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来看,已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会读、写小数了,因此,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课前做社会调查,收集一些商品的价格,生活中小数的事例,上课时就从收集的这些素材入手加强对小数的认识。由于学生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读写小数相对简单,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在理解小数意义时,借助于分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感悟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
2、学习活动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小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避免枯燥,本节课我从生活实践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商品价格,老师学生的身高等),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从学生自己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的数学,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猜老师身高的环节中,学生兴趣特别浓,情绪高涨,积极地去猜测和寻找老师的身高。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数学思考。
以米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讨论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对于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吃透其中的内涵。在提问的技巧上,我比以往更注重问题的思考价值,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引发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
4、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精心设计的课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重难点,效果不错。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小数点时,遗忘了写法的指导,以至于后来学生独立写小数表示价格时,有不少学生小数点写得不规范,更像顿号。课后我想,其实很多学生以前已经会写小数了,如果在写小数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形成共识,强化写法要点,再进行写小数的练习,效果会好很多。
2、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这两部分的研究,各自有些独立,学习流程也大体相似,之间的过渡也较一般。课后我重新又进行了设计,教学完一位小数并总结出规律后(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先进行几个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对应口答练习,然后让学生猜想百分之几又可以表示成什么样的小数,之后再通过两位小数的研究过程去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样就将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也更能体现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
3、最后有一处练习过渡得不好,“日记”出现的有些生硬。语言上应该好好斟酌一下。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反思四:小数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开始正式认识小数,既然是初步认识,这个初步认识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因为在四年级下册还要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到底在初步认识中要不要给学生渗透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这样的抽象知识?这是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会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定位是:在本节课中使学生会读会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在具体的情境中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但一定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认识小数的抽象过程,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生熟知的货币和长度单位两个素材背景,从而认识体验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等。但这 绝对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学生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抽象概括—--总结应用的一个过程。
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二项课外实践作业:(1)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喜欢的商品或课外书的价格,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2)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上课时我并没有过多用课件,始终应用学生的调查表为学习材料,从而完成了读小数,写小数,了解小数价格所表示的含义等多项任务,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在这尤其要说到读小数,学生受以前读整数方法的迁移,会把像120.12、25.25这样的小数读错,但应积极引导,让学生知道正确读法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要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