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时间: 12-15
栏目:反思
篇一: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是学生最感到枯燥无味的 知识,但教材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两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应该如何写还很模糊。就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问题要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时要有意识 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学生能以课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台时,用他们的理性主动诠释课堂,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为课堂增色时,我们就应该放手了,可以尽情欣赏他们的表演。
2、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把教学内容提前到例2之前进行,并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探索积 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 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 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3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最后引导小结:笔算小数乘整数应该做到末尾数字对齐。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能正确判断积里面的小数位数。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这些细节.
篇二: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主动探究。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购买各种饮料并计算出应付多少钱,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计算的过程中有“角”与“元”的改写,引发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疑问和思考,继而引导学生再让学生探讨研究并进行转化,从而借助两个竖式的思考、比较,让学生较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引导结合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学会的过程。在交流中,许多学生确实也提出应该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可见,学生已初步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碰到的新问题。
2、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理解算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用以指导后面的学习。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在小数和整数相乘列竖式时,应该把右边对齐而不是和小数点对齐;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0”。尤其是自主练习四口算思考级的变化规律的题目,我做到了敢于放手,学生们主动思考、交流热烈,在整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轻松迁移应用;整节课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不足之处是对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探究较为被动,虽然能够自如的进行列式但是对于意义的表述能力不强。计算练习中出现了小数点的位置、计算马虎等错位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练习。
总之,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教学中引导较为到位,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计算、解题能力都有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
篇三: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并熟练运用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准备是整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及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小数和整数相乘积的小数点点在哪儿,从而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人上此节课时先导入,出示场景列式0.8×3和2.35×3,问与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很容易引出了新课,小数乘整数。而后着重解决0.8×3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以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方法一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是3个0.8相加,从而可以加出2.4,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再换算回来,也是2.4(元)。然后提出每次这样算都太麻烦,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用乘法竖式计算,竖式的计算结果肯定是2.4,至于为什么计算结果是2.4,教科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算理,只是根据上述的两种方法证明了结果是2.4,而老教材的算理是把0.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倍。于是我找了一些录像资料,都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来计算的,即:0.8是8个0.1,乘3就是24个0.1,所以就是2.4。这样很明确。于是模仿之,也这样做了。所以也就产生了如此的疑惑,不知究竟是否需要这样的算理,是否把此段省掉就直接进入2.35×8,然后进入下一个进程,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
课没上完就下课了,现在回想,真是不应该啊。现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其一是让学生说算理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得时间太多,听完他们的发言后我明白他们说得是什么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其他人不一定听得懂),而且这种情况延续了好几个同学。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自己在学生时代学的数学公式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时学习时是会的,不然考试也不会考好。记忆中有一个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真正理解的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而我现在忘记了,那就是当时没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公式虽然忘记了,但是自己却能推倒出来,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吧!新课标上说要延长学生的非形式化的语言,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充分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似的不理解的记忆、运用,然而这样在课堂上确是很花时间的,不知这种非形式化的语言所用时间占多大比例为宜(小班化那是最好不过了);其二是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精炼,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此次不顺也许就是未能充分的吃透教材导致的。
再有,就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比如学生在说0.8×3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在换算回来,也是2.4)时,他直接说把0.8看成8来算的,而教师需要的是他说把看成0.8角来算的。由于未能考虑到如此的情形,就硬生生的把他的说法改成8角。专业成长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是这个时间能否短点呢?
篇四: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所以我备得特别认真,因班级内多媒体出现故障,无法修理,所以备好课目的是想争取让学生提高计算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好计算内容。
一、成功之处
1.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是学生最感到枯燥无味的 知识,但教材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两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应该如何写还很模糊。就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问题要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时要有意识 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学生能以课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台时,用他们的理性主动诠释课堂,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为课堂增色时,我们就应该放手了,可以尽情欣赏他们的表演。
2、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把教学内容提前到例2之前进行,并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探索积 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 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 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3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最后引导小结:笔算小数乘整数应该做到末尾数字对齐。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能正确判断积里面的小数位数。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这些细节.
篇二: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主动探究。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购买各种饮料并计算出应付多少钱,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计算的过程中有“角”与“元”的改写,引发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疑问和思考,继而引导学生再让学生探讨研究并进行转化,从而借助两个竖式的思考、比较,让学生较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引导结合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学会的过程。在交流中,许多学生确实也提出应该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可见,学生已初步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碰到的新问题。
2、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理解算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用以指导后面的学习。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在小数和整数相乘列竖式时,应该把右边对齐而不是和小数点对齐;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0”。尤其是自主练习四口算思考级的变化规律的题目,我做到了敢于放手,学生们主动思考、交流热烈,在整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轻松迁移应用;整节课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不足之处是对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探究较为被动,虽然能够自如的进行列式但是对于意义的表述能力不强。计算练习中出现了小数点的位置、计算马虎等错位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练习。
总之,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教学中引导较为到位,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计算、解题能力都有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
篇三: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并熟练运用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准备是整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及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小数和整数相乘积的小数点点在哪儿,从而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人上此节课时先导入,出示场景列式0.8×3和2.35×3,问与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很容易引出了新课,小数乘整数。而后着重解决0.8×3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以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方法一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是3个0.8相加,从而可以加出2.4,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再换算回来,也是2.4(元)。然后提出每次这样算都太麻烦,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用乘法竖式计算,竖式的计算结果肯定是2.4,至于为什么计算结果是2.4,教科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算理,只是根据上述的两种方法证明了结果是2.4,而老教材的算理是把0.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倍。于是我找了一些录像资料,都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来计算的,即:0.8是8个0.1,乘3就是24个0.1,所以就是2.4。这样很明确。于是模仿之,也这样做了。所以也就产生了如此的疑惑,不知究竟是否需要这样的算理,是否把此段省掉就直接进入2.35×8,然后进入下一个进程,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
课没上完就下课了,现在回想,真是不应该啊。现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其一是让学生说算理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得时间太多,听完他们的发言后我明白他们说得是什么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其他人不一定听得懂),而且这种情况延续了好几个同学。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自己在学生时代学的数学公式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时学习时是会的,不然考试也不会考好。记忆中有一个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真正理解的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而我现在忘记了,那就是当时没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公式虽然忘记了,但是自己却能推倒出来,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吧!新课标上说要延长学生的非形式化的语言,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充分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似的不理解的记忆、运用,然而这样在课堂上确是很花时间的,不知这种非形式化的语言所用时间占多大比例为宜(小班化那是最好不过了);其二是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精炼,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此次不顺也许就是未能充分的吃透教材导致的。
再有,就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比如学生在说0.8×3方法二(把0.8元化成8角去计算,然后在换算回来,也是2.4)时,他直接说把0.8看成8来算的,而教师需要的是他说把看成0.8角来算的。由于未能考虑到如此的情形,就硬生生的把他的说法改成8角。专业成长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是这个时间能否短点呢?
篇四: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所以我备得特别认真,因班级内多媒体出现故障,无法修理,所以备好课目的是想争取让学生提高计算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好计算内容。
一、成功之处
1.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