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反思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水教学反思
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孩子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教学时,我以一组有关“水”的成语导入,这些成语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孩子心目中的词语,继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体会在缺水地区,水是很珍贵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让学生画出令自己震惊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体会到取水“人之多”“路之远”“水之少”“时间长”“量之少”,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体验到缺水之苦,进而明白水之珍贵,于是对“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随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说法也就很好理解了。自我感觉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位。
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让学生谈体会,同时让学生想象洗澡时的场景,并通过朗读,感受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然后通过想象,水给人们带来痛快、舒服、幸福,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之后,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反衬缺水之苦。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住“风干”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珍贵。并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四兄弟被母亲一勺凉水淋漓的快乐。
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云南旱灾,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介绍等。并能结合云南旱灾中,学生献爱心这个活动,对班级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结合《学和做》中的水的知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中用水情况对比学文,从而体会水的珍贵。
反思二:水教学反思
马朝虎的《水》,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里缺水的生活,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全文六个自然段,紧紧 扣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来展开。全文写了三个场面:第一段用数量词、对比的方法突出取水的艰辛,2—6段以雨中洗澡的痛快、一勺水冲凉的舒 服,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反衬了缺水的痛苦,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乐章。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几个细节的处理。
一、对比感受,体会异同。
课 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雨中洗澡的情景。教学时,我首先问学生:“下雨天,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根据平日的生活经验,都觉得雨天太麻烦,不能快乐地出去做自 己想做的事,还要撑伞遮雨,人的心情也不好。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文中村子里的人对雨天的感受,学生很快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下雨天是村 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读着这句话,想象着村子里人期盼的心情,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了解了村子里缺水的痛苦与无奈,继而分析村里人下雨天用雨水洗澡的事 情,也就有了真切地理解。
二、欣赏图片,加深理解。
文章的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 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是多么形象地比喻,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都见过狗尾巴草,但对于快要晒 干的狗尾巴草倒是不太了解,为了加深理解,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晒干的狗尾巴草和在露珠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三、扣住关键,深刻感悟。
文 章的第5小节的第一句话中有这样一个词——“倾注”,可是小小的一勺水有如何能用“倾注”一词呢?用在这里,是否不恰当呢?其实,文章正是用“倾注”一词 来表现他们的得水之乐,水的珍贵。这样的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认识了用词的特别之处,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缺水之苦、得水之乐。
四、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 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快速 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 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我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 加地声情并茂。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在读中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力求做到在读中 品、品中读,以读为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反思三:水教学反思
1.由于是两课连上,所以导入就应该直接进入,而不应该再绕弯子。第一教时已经对整篇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第二课时就不需要再进行整体感知,直接把目光聚焦到两幕情景(雨中洗澡、勺水消暑)上,一切从简,才是最有效的,能切实提高实际的效率,符合当下的学情。
2. 品“雨中洗澡”时,主要策略是从整体的画面意境入手,边读边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假如你是雨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因为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就是抓 主要的数量词,如果第二自然段再扣重点词,教法就难免重复了。另外,这毕竟是虚拟的情景,原来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把自己想想成是雨中的孩子,要高兴得喊一 喊。学生在公开课这样特定的场合,无法很放得开地去喊,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导致效果并不好,学生无法进入情境,无从体验“狂欢”,这也会影响后面的情感朗 读。
3.品“勺水消暑”中,教师的配乐范读是一个亮点,既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抒情的钢琴曲中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文字描述 的氛围中。这里的教学策略不要设计成自主质疑,这会破坏情景,也显得太生硬了。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读中感悟,通过点评引导,如轻、柔、缓,水像母亲的手,多 么充满温情,这是一组慢镜头,想象着流水缓缓滑动的画面,把情感读出来。总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读,感同身受,丰富内心细腻的感觉,然后学习语言形式。在 教学中,内容探究、形式学习、探讨学法、习惯培养应该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4.语文课还是要有语文课的特色,一些环保的知识、做法,思品课、科学课上都会有,所以不需要划入语文课的领域。这一点也提醒了我。作业设计时,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去掉,还是体现文学取向:读背写。同时整合《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中的题目、美文。
我 们这次研讨的是散文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范式,尤其着眼于环节、段落教学的范式,给老师们提供一种类似于公式的范式,掌握课堂教学的要素。通过这次活动,我也 体会到不少东西,我想:一堂课,只有自己真正去思考,有自己的东西,那么即使它很粗糙,或者效果不理想,那也没关系,课就是在这样不断探索和实验中逐步完 善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怎么做,方向是什么。碰到困惑后多想想对策,在不断跨越一道道坎的过程中,我们接近了豁然的境界。在这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都是 特别真实,特别自然的。
反思四:水教学反思
《水》一课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在教学《水》一课之前到柳州听了几堂赛教课,我认真地做了记录,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基本按照她们的设计思路来上,并根据我班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我 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首先了解“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为了一担水,要到“十公里之外”“排上一个小时的长 队”。所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悟“雨天洗澡”的痛快与欢乐。最后品悟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感受到缺 水的苦涩。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 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 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 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 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 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 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除此之外本课还有一个突出的写作方法——反衬法,人们雨中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舒服的“啊啊”大叫,这些“痛快”“快乐”更能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想想我的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如:
1、教学过程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孩子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教学时,我以一组有关“水”的成语导入,这些成语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孩子心目中的词语,继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体会在缺水地区,水是很珍贵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让学生画出令自己震惊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体会到取水“人之多”“路之远”“水之少”“时间长”“量之少”,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体验到缺水之苦,进而明白水之珍贵,于是对“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随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说法也就很好理解了。自我感觉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位。
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让学生谈体会,同时让学生想象洗澡时的场景,并通过朗读,感受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然后通过想象,水给人们带来痛快、舒服、幸福,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之后,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反衬缺水之苦。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住“风干”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珍贵。并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四兄弟被母亲一勺凉水淋漓的快乐。
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云南旱灾,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介绍等。并能结合云南旱灾中,学生献爱心这个活动,对班级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结合《学和做》中的水的知识,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中用水情况对比学文,从而体会水的珍贵。
反思二:水教学反思
马朝虎的《水》,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儿时村里缺水的生活,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全文六个自然段,紧紧 扣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来展开。全文写了三个场面:第一段用数量词、对比的方法突出取水的艰辛,2—6段以雨中洗澡的痛快、一勺水冲凉的舒 服,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反衬了缺水的痛苦,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乐章。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几个细节的处理。
一、对比感受,体会异同。
课 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雨中洗澡的情景。教学时,我首先问学生:“下雨天,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根据平日的生活经验,都觉得雨天太麻烦,不能快乐地出去做自 己想做的事,还要撑伞遮雨,人的心情也不好。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文中村子里的人对雨天的感受,学生很快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下雨天是村 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读着这句话,想象着村子里人期盼的心情,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了解了村子里缺水的痛苦与无奈,继而分析村里人下雨天用雨水洗澡的事 情,也就有了真切地理解。
二、欣赏图片,加深理解。
文章的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 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是多么形象地比喻,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都见过狗尾巴草,但对于快要晒 干的狗尾巴草倒是不太了解,为了加深理解,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晒干的狗尾巴草和在露珠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三、扣住关键,深刻感悟。
文 章的第5小节的第一句话中有这样一个词——“倾注”,可是小小的一勺水有如何能用“倾注”一词呢?用在这里,是否不恰当呢?其实,文章正是用“倾注”一词 来表现他们的得水之乐,水的珍贵。这样的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认识了用词的特别之处,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缺水之苦、得水之乐。
四、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 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快速 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 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我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 加地声情并茂。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在读中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力求做到在读中 品、品中读,以读为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反思三:水教学反思
1.由于是两课连上,所以导入就应该直接进入,而不应该再绕弯子。第一教时已经对整篇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第二课时就不需要再进行整体感知,直接把目光聚焦到两幕情景(雨中洗澡、勺水消暑)上,一切从简,才是最有效的,能切实提高实际的效率,符合当下的学情。
2. 品“雨中洗澡”时,主要策略是从整体的画面意境入手,边读边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假如你是雨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因为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就是抓 主要的数量词,如果第二自然段再扣重点词,教法就难免重复了。另外,这毕竟是虚拟的情景,原来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把自己想想成是雨中的孩子,要高兴得喊一 喊。学生在公开课这样特定的场合,无法很放得开地去喊,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导致效果并不好,学生无法进入情境,无从体验“狂欢”,这也会影响后面的情感朗 读。
3.品“勺水消暑”中,教师的配乐范读是一个亮点,既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抒情的钢琴曲中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文字描述 的氛围中。这里的教学策略不要设计成自主质疑,这会破坏情景,也显得太生硬了。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读中感悟,通过点评引导,如轻、柔、缓,水像母亲的手,多 么充满温情,这是一组慢镜头,想象着流水缓缓滑动的画面,把情感读出来。总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读,感同身受,丰富内心细腻的感觉,然后学习语言形式。在 教学中,内容探究、形式学习、探讨学法、习惯培养应该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4.语文课还是要有语文课的特色,一些环保的知识、做法,思品课、科学课上都会有,所以不需要划入语文课的领域。这一点也提醒了我。作业设计时,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去掉,还是体现文学取向:读背写。同时整合《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中的题目、美文。
我 们这次研讨的是散文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范式,尤其着眼于环节、段落教学的范式,给老师们提供一种类似于公式的范式,掌握课堂教学的要素。通过这次活动,我也 体会到不少东西,我想:一堂课,只有自己真正去思考,有自己的东西,那么即使它很粗糙,或者效果不理想,那也没关系,课就是在这样不断探索和实验中逐步完 善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怎么做,方向是什么。碰到困惑后多想想对策,在不断跨越一道道坎的过程中,我们接近了豁然的境界。在这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都是 特别真实,特别自然的。
反思四:水教学反思
《水》一课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在教学《水》一课之前到柳州听了几堂赛教课,我认真地做了记录,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基本按照她们的设计思路来上,并根据我班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我 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首先了解“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为了一担水,要到“十公里之外”“排上一个小时的长 队”。所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悟“雨天洗澡”的痛快与欢乐。最后品悟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感受到缺 水的苦涩。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 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 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 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 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 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 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除此之外本课还有一个突出的写作方法——反衬法,人们雨中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舒服的“啊啊”大叫,这些“痛快”“快乐”更能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想想我的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如:
1、教学过程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