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教学反思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收易拉罐的小男孩教学反思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有一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讲的是两个美国小男孩利用星期天到邻居家收易拉罐,赚钱想买一辆汽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他们都坚持着。

学完课文后,我们被那两个小男孩的执着而感动着。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如果你是这哥儿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会继续这样做下去,一直到买到汽车为止。”“我会到更多的人家去收易拉罐,攒更多的钱。”“我会……”同学们都想着如何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时我们的“小机灵”陈刚举起手,他的回答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老师,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并不是想着如何赚钱。再说,周未还要去学画画、英语一些课外的知识,哪有时间去各家收易拉罐呀?更何况一个易拉罐和一辆汽车的钱差太远了,需要太长的时间了,为了长大以后的事浪费好几年的时间不值得,老师不是说‘时间就是生命吗?’”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你说得确实有一些道理,但是,这小哥俩为了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说对吗?” 陈刚点了点头。

课后,陈刚的话还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深深的触动着我,我的学生和书中的主人公的年纪差不多,由于生活和教育的环境不同,对待一件事的看法却有如此的差异。美国的教育模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使每个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中国的家长则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无奈的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从而造成象陈刚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然后考上大学,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这种教育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的空间,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把禁锢在“学习至上”的怪圈儿中的孩子解放出来。

 
反思二:收易拉罐的小男孩教学反思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人物身上的“敢想敢做、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都蕴藏在“收”这个行为中。而这正是我们中国孩子在生活中想不到、做不到,他们也很难在自读课文时体会到的。因此,我在备课时想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感悟。 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这篇课文是我参赛的内容,这次执教有几处进行了修改。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修改前我分别采用了老师范读,在重点字下加符号的方法和句子对比,体会句意的方法,指导朗读,但是效果不佳。这节课,对于这部分的指导我采用了分句理解,先理解后一句的意思再请同学说说前一句想表达什么意思,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指导朗读,并且是先自己练习再对比读的办法进行训练效果比前几种要好,学生读出了正确的语气。

二、对“无疑”一词的理解。

备课时,我感觉这个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几次讲课时都用的是老师给出两个备选意思,请学生进行选择的方法。但实际上对于“无疑”一词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词义。因此,这次课堂实践,我把这个环节进行了修改,先让学生读后说句子的意思。然后问“这距离远到什么程度”。接着让学生自己给“无疑”换个词。这样一来,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着学生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必须根据老师的思路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三、文本对话依托文本。

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会小男孩的精神。我设计了师生进行文本对话的环节。第一次设计的是请学生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小哥儿俩的表现,想像他们第一次去邻居家收易拉罐时的情景。学生在说的时候基本表现的有礼貌。但说的内容不丰富。第二次设计的是请学生看图想象他们这一年多的时间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效果仍然不太好,孩子很难想像到他们遇到的困难,所以在进行交际时老师说的比较多,没有达到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最后,我修改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文中描写的小哥儿俩怎么做的。然后,紧紧扣住“次次不落”一词进行想像体验他们的内心。这次效果也比前几次好了。

四、关于词语积累。

今天课上的词语积累的范围比前几次扩大了。前几次仅限于学生积累叠词,而这次要求学生看图用四字词语形容小哥儿俩的心情而后在学生自己说出了叠词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自悟词语的特点再积累。这样一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五、对于小哥儿俩“自立自强”的精神的感悟。

这节课我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方法。我来扮演作者学生当文中的小男孩,我问他们:“从你们的穿戴看,你们家的生活一定还不错。你们将来想买车,为什么不向父母要钱呢?”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的“自立自强”就水到渠成自然多了。


反思三:收易拉罐的小男孩教学反思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这篇课文讲述了两个小男孩每个星期天到周围邻居家收易拉罐,次次不落。他们想靠收易拉罐的钱买一辆汽车。赞扬了小哥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事坚持不懈、自信、有计划的品质。本文抓住“我”对两个小男孩看法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体现以下几点:

1、巧设质疑点,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情感变化。

文中的“我”听到小哥俩的梦想后,情感上从怀疑到支持,课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自己提出疑问,带着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中。

怀疑: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支持: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2、巧设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情感中理解。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在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设计了语言的训练点,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哥俩的坚持不懈、有计划地做事等。

(1)对比句子:

他们说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抓重点词句“仔细”“算”,体会小哥儿俩计划的周密。)

读一读,想想如果你们就是小哥俩,小哥俩你们都会算什么?互相说一说。

出示:他们仔细算过( ),还仔细算过( )……

(2)在想象表达中读懂表面、内涵。

想象:小哥俩们,你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课件:听!大风呼啸而来,路边的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此时,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外面又下起了大雨,雨点不住的打着大地,打在你们的身上。此时,你们会怎么想?再读一读。

3、巧设情景,捕捉学生的心理。

小哥俩的梦想不仅要有计划地完成,而且他们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课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小哥俩,想想星期天,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们为什么不去呢?在角色中体验到小哥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快乐、自信乐观的态度。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适时适度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教学设计,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的指导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