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2)

时间: 06-23 栏目:反思

反思四: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实验(“多利”的诞生),克隆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以及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文章紧紧围绕“神奇”两字,生动、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生物科技。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它的内容是浅显易懂的,语言是生动可感的,大多数学生,只要把课文读个5、6遍,也基本读懂了课文的意思,于是,我想,在读懂文章后,还应向学生传递些什么呢?于是,我又一次细读了课文,我发现了课文还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条理清楚;二、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三、语言生动。抓住这些特点,我和学生展开了对文本的研读。原来上课,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常常事事包办,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表面看来,我该教给学生的都教给学生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什么?并不过多地去关注。本节课,我一改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用互动的形式组织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研讨中,大多数同学觉得: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是克隆、哪些生物可以克隆、克隆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尽管与教参上的有所出入,但是学生的见解也有道理,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板块。理清了全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我又让他们默读课文,揣摩每一个段落的叙述方式。大家又发现了:第二段是三个并列的段落,分别写了: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第三段的结构方式很明显,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再找出具体描写的几个方面,即“培育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器官”等方面,联系到克隆技术诱人的科学前景。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


反思五: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妙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奇妙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生利用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