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时间: 06-23
栏目:反思
反思一: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课后的金钥匙说‘一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利用金钥匙,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反思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有激情,能随着课文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举一反三。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 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在教学时,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 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 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 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 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 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 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 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 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 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拓展续写
老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点拨 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文的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是有各具特色的,特别是那位母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为学生很容易被情节高潮处小女儿的可爱镇定 所吸引,忘记两个孩子开初都曾吓得脸色发白。所以,教师在此时稍一点拨,让学生不要忽略故事的一些重要细节,学生也会水到渠成地恍然大悟。课后很多学生的 续写中都提到了这个细节。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 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反思三: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危急时刻”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我主要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立足文本,因势利导,整体把握
抓 准一个点,其它教学环节都围绕这个点作线性发射。这个点就是以“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文中体现“生死攸关”的段落,运用这种教 学方法,避免了与学生一问一答的牵制性局面,从而使老师的“导”恰如其分,也使学生由于有清晰的“导”,进而兴味盎然地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 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
二、拓展文本,抓住关键,研磨体悟
以 “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根据描写母子三人的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文本的思想。以描写母亲为例吧!课文是这样写的: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那么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集中体现母亲的 机智、勇敢、镇定呢?我估计学生不难找出,是——“急忙”和“轻轻”,接着,向学生提问:“‘急忙’一词体现夫人的什么品质?”我猜学生都会说:“机 智。”当时,我有些困惑,认为这个预设的答案不够深刻,太表面化了,未能真正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急忙”,学生如何在学习中实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 呢?1、会找到“急忙”一词;2、要明白为什么“急忙”;3、要读出“急忙”;4、品出“急忙”;5、记住“急忙”……假如学生都做到这几点,说明他们对 “急忙”的理解不是肤浅的,而是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细腻的解读,更者跳出文本,变作者的“急忙”为自己的“急忙”了。想到这,我灵机一动:是呀!光会找到重 点词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理解这个重点词的深层含义。顿时,我茅塞顿开,把“急忙”与“轻轻”两个形容词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品 质。在课堂上我实践了这个想法,从学生的反馈,知道他们对母子三人为什么这样做,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一 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 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这可能是本节课的缺憾之处。
反思四: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课后的金钥匙说‘一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利用金钥匙,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反思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有激情,能随着课文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举一反三。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 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在教学时,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 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 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 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 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 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 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 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 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 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拓展续写
老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点拨 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本文的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是有各具特色的,特别是那位母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为学生很容易被情节高潮处小女儿的可爱镇定 所吸引,忘记两个孩子开初都曾吓得脸色发白。所以,教师在此时稍一点拨,让学生不要忽略故事的一些重要细节,学生也会水到渠成地恍然大悟。课后很多学生的 续写中都提到了这个细节。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 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反思三: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危急时刻”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我主要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立足文本,因势利导,整体把握
抓 准一个点,其它教学环节都围绕这个点作线性发射。这个点就是以“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文中体现“生死攸关”的段落,运用这种教 学方法,避免了与学生一问一答的牵制性局面,从而使老师的“导”恰如其分,也使学生由于有清晰的“导”,进而兴味盎然地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 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
二、拓展文本,抓住关键,研磨体悟
以 “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根据描写母子三人的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文本的思想。以描写母亲为例吧!课文是这样写的: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那么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集中体现母亲的 机智、勇敢、镇定呢?我估计学生不难找出,是——“急忙”和“轻轻”,接着,向学生提问:“‘急忙’一词体现夫人的什么品质?”我猜学生都会说:“机 智。”当时,我有些困惑,认为这个预设的答案不够深刻,太表面化了,未能真正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急忙”,学生如何在学习中实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 呢?1、会找到“急忙”一词;2、要明白为什么“急忙”;3、要读出“急忙”;4、品出“急忙”;5、记住“急忙”……假如学生都做到这几点,说明他们对 “急忙”的理解不是肤浅的,而是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细腻的解读,更者跳出文本,变作者的“急忙”为自己的“急忙”了。想到这,我灵机一动:是呀!光会找到重 点词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理解这个重点词的深层含义。顿时,我茅塞顿开,把“急忙”与“轻轻”两个形容词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品 质。在课堂上我实践了这个想法,从学生的反馈,知道他们对母子三人为什么这样做,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一 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 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这可能是本节课的缺憾之处。
反思四: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