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时间: 07-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生态语文”始终有两个问题必须面对:读什么,怎么读。
一、关于读什么——一次智慧的选择
我们究竟要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作为教学的典型样本呢?
有两个思考的角度。一是选文能与教材形成照应、补充、梯度乃至替代的关系,二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摹本和智慧。
回顾一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挚爱亲情”的课文组成,有《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我的母亲》四篇文章。作为亲情的存在样式,四篇文章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
1.强化悲情但智慧略显不足。用悲情来强化亲情,有其强大的感人效果,这是可以的。但为了证明亲情的存在,《甜甜的泥土》不惜制造了一个近乎病态的母亲,仿佛亲情只有在悲情故事中才能体现。除了邹韬奋《我的母亲》中的母亲,还没有一个父母是智慧的化身。
2.突出沧桑但切近现实略显不足。四篇文章都是言说过去的亲情,没有一点时代的影子。因为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很久远,这样的生活是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当然也就难有共鸣和震撼。
3.强调孤寂但亲情关系处理略显不足。不是说不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而是为何去了解过去一代人和如何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四篇文章都是截取一个历史的片段,也割裂了亲情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心》尤其是这样,孩子被换来换去,宛似一个没有生命的商品,孩子的视角与话语权缺失了。
亲情的文章不是证明亲情的存在,这个命题是不需证明的,是动物的本能。这样的文章组合,还能证明怎样的命题呢?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亲情观念呢?我们愿意看到的亲情的文章,是有关生命的代谢与传承、时代的演绎与根基、文化的呼唤与基因;还应是孩子的身上种植下父母的愿望和时代的期待。
由此,《外婆的手纹》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所塑造的“外婆”不仅是个年老的女性,更是一个艺人,一个哲人,一个诗人。“外婆”也不仅是一个人的存在,而是一代人的存在,展现的是如何以生命最原始的韧性默默地抵抗生活的艰辛,可以看到一代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外婆是一个生命传承者与守望者的存在,她的身后,是带有她血脉的子孙后代的生命的延续;外婆是一个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生命的真善美的名义,她永远不会淡出历史的舞台。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亲情的本色。
至于李汉荣美得可以下酒的文字,就更不必说了。
二、关于怎么读——一次精神的穿越
“生态阅读教学”的理念里,学生有双重身份:对于文本来说,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而存在;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作为阅读对象而存在。课堂不仅是在读文章,更是在读学生在文章情思的河流中游弋的状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生态语文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课前生态阅读活动”及“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
课前生态阅读活动:课堂的呈现,其实已有了课前阅读的铺垫。教师陈述推荐理由,建议学生上网查阅、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作好批注,最后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阅读体悟。这样,接下来的“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就只面临两个技术处理:文本本身及学生理解文本的状态。
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设置了三个活动方案,在充分“暴露”学生理解状态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走向深入。
先是在时代背景中解读“外婆的手艺”。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外婆的手艺必然失去其沉甸甸的意义。学生在字斟句酌的理解中阐释了外婆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外婆,外婆的手艺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手艺。
再是在人物关系中解读“外婆的手纹”。外婆的手纹,其中微妙况味,外人不知。不从外婆对“我”的影响中发掘“手纹”的智慧,将走入一条死胡同。外婆的手纹,连同外婆对“我”的教育智慧,全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学生明白了:“外婆的刺绣只属于她,属于‘我’。”
最后是在学生生命发展的样态中解读“外婆的手纹”。这个话题,其实就是有无“复制”必要的思考。学生说:“现在商场中卖的鞋垫虽然好看,但是,是冰冷的机器制造出来的,没有感情,没有爱意,没有温度。”够明白了,我们何尝是复制一双鞋垫?我们复制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遥望未来的同时,不能遗忘来自历史的声音。聆听“外婆”,使学生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宁静。
在为用三个问题解读“外婆”的三重意义的教学创意而暗自得意的同时,我也为自身课堂对话智慧的不足而惭愧。三个问题的创意,从解读文本手法来说,会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物形象,我们用多种观察的角度,方有观察的深度;从解读的结果来说,也会让学生知道,原来亲情如此微妙与美好,生活与生命该如何延续。实际教学用语却没有想象中的富有启发力,不然,可以带领学生更细腻地触摸“外婆”的手纹。
对于一所乡镇初中初二的学生,作为任教他们一年有余的语文教师,我十分清楚,我们有太多的路程等待自己去走完。
反思二: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在路上。”我想说,成长也在路上。这是一条课程改革之路,更是一条探索求真之路。作为一堂课改探索实践课的执教者,用理性的目光再度审视《外婆的手纹》课堂教学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遗憾”的真谛和探索的无穷尽——
如果我可以再从容一些的话,当教学过程进行到研读外婆对待做衣做人的态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更沉稳地引导同学们品味第八自然段的关键句“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启发学生拓展思考隐藏在其中的宽泛的内涵,从而真正领悟外婆那善待一切、虔诚执着的处世态度。这份遗憾正是作为执教者的我在教学反思时最强烈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在学生还没有获得最真切的体验之前,教师不能急着走过场,以完成教学设计为第一要务。
如果跳出现有的教学设计,此文也完全可以从回忆性散文的篇章结构上做探讨,从而使初中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上获得有益的帮助和启迪,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质。
反思三: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文本来自于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为“生命的沉思”。学生-文本作者-文章主人公外婆--教师,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现在于课堂中交流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显然我们的学生处于劣势。他们较难理解课文中逆境中的外婆“勤劳俭朴”、“热爱生活与自然”等美德。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教师依托文本,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基本上是采用问题设计来构建课堂流程的。
“课文写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材料的探究与梳理,我预设学生的回答是“外婆的手纹”。如果进程在我的预设中,那么我将追问下列“次问”:(1)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2)你认为哪些关键词句描述了作者对外婆的评价?(3)你能否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怀的词句?(4)在课文提供的这些材料上,你看到了外婆怎样的生活态度。……假如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设中,我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然后评判最佳回答,再引导到我预设的轨道上,让我的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依“路标”解读学习内容基本上达到了对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具体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问题呈现的主次层次(主问与追问)、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路径、问题的现实性、问题对理解课文的关联作用、及问题的价值等。运用有价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作为课堂行进的路标,能促使我的课堂显得平稳扎实有效果。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是凸现二期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学理念的实践。我用“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用“作者为什么保存外婆的针线活?”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揣摩作者的行文意图,进而理解文旨。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
然而,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灵活。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超出了自己的预设和想象时,我忘了注意目标的及时调整,使教学资源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憾事。
反思四: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指导团的老师们为了不让我掉队,开学没多久就特地来校为我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以下是我自己的反思和实践。
一、反思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必须要挖透文本内容,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能够把课上好。
因为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如何把老师对文章的理解很好地让学生去把握、去感悟,这还需要老师要落实好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外婆的手纹》中,作者通过回忆,带着眷恋之情刻画了手艺高超,且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外婆。我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即:文章花了较多的笔墨去写外婆的手艺,为何题目是外婆的手纹呢?基于此,我就想先入为主,先让学生圈划出文中写到外婆手纹的句子,然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通过仔细品味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我却忽略整体的教学思路,本末倒置——对前面8节段落进行了过多细致的分析,包括对外婆送“我”鞋垫和枕套图案进行了过多品味。我应该抓住作者描写鞋垫和枕套的用意,顺藤摸瓜,带着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外婆的依恋之情。而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对外婆所拥有的那种眷恋情感,临摹那样的心境,则应抓住文中重点段落(流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让学生多多朗读,反复品味。如第11、14节等。只有重点敲实了,才能解读到作者所感受到的、并想传承和延续外婆的那种宽容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份对美的追求的心灵。我却未预先安排好重点,于是课堂收尾是仓促而不实的。我意识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感悟作者的情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主旨。
语文课堂的准确提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课前已设计好问题,但在实际授课中却还是显得杂乱无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上面所谈到的,重点没有落实,故而提问仅仅是浮光掠影或是漫无飘渺。 “提问什么”?这应在课前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我自查了些学习资料,如由黄强军写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问》。其中讲到 “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分解问题,控制好问题的大小,这样的提问才会有意义。提问题也是一门学问,不下功夫是不能修成正果的。
其中一些细节问题,指导团的老师们都纷纷细致道来。如:教案的标准格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等。
二、实践
以上是我针对指导团的三位老师课后诊断的一些反思。面对诸多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并做了一些改善。
1.准确提问
在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几个问题。通过抓住关键词“保存”和 “复制”进行提问,从中体会我这样做的原因。即作者为什么把外婆的针线活当成“文物”来保存?那是为了保留一份珍贵的情感。追问:可为什么要“复制”呢?那是想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追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或许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最后,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要临摹这样的心境呢?学生可以找到相关的段落并作答,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认识。
2.落实重点
课堂上,我落实文章的重点语段并抓住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外婆的针线活成为“艺术品”是源自她对生活的热爱,并按照自己的“样式”生活着。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对外婆的回忆,表现了外婆的手艺好、做事有自己的准则,这为下文作者情感的抒发进行了铺垫。故而,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第11、14、16、17节的语段。如:抓住关键词句“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依旧荡漾”、“心境”等等。先读后品,品后再读。
3.作业反馈。
布置作业应是反映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手段或是巩固、延伸的过程。为了检验自己的这堂课是否有效,我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就上课老师重点引导品读的段落进行积累,摘抄并背诵,二是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是感悟。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写的作业:
这篇回忆性散文十分感人。
抒情加记叙的文体使我在学习本文时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与外婆间浓浓的情意和外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崇高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的语言并无十分华丽的词藻,相反,作者用如同“外婆”一般最朴素的语言刻画着外婆积极面对人生的的生动形象。本文的情感渗透在了文章的每个角落,这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学会用心体会,这样才能写出情感真实,且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作者写作的思路十分清晰,文章层层递进,不断对人物和主题进行深化和升华。在写作文前,我觉得:应该理清思路,选好素材,打好腹稿,而不应草草动笔,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有质量的。
同时,文中外婆的品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在平时生活中,我应敢于直面挫折,愈挫愈勇。要抱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不懈努力,用心做事,用最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从上课到评课,从反思到实践,我觉得是这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同时,我也在力求改掉自己拖堂的毛病。当然这些反思和实践还是不够到位的,我还要继续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
“生态语文”始终有两个问题必须面对:读什么,怎么读。
一、关于读什么——一次智慧的选择
我们究竟要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作为教学的典型样本呢?
有两个思考的角度。一是选文能与教材形成照应、补充、梯度乃至替代的关系,二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摹本和智慧。
回顾一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挚爱亲情”的课文组成,有《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我的母亲》四篇文章。作为亲情的存在样式,四篇文章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
1.强化悲情但智慧略显不足。用悲情来强化亲情,有其强大的感人效果,这是可以的。但为了证明亲情的存在,《甜甜的泥土》不惜制造了一个近乎病态的母亲,仿佛亲情只有在悲情故事中才能体现。除了邹韬奋《我的母亲》中的母亲,还没有一个父母是智慧的化身。
2.突出沧桑但切近现实略显不足。四篇文章都是言说过去的亲情,没有一点时代的影子。因为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很久远,这样的生活是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当然也就难有共鸣和震撼。
3.强调孤寂但亲情关系处理略显不足。不是说不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而是为何去了解过去一代人和如何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四篇文章都是截取一个历史的片段,也割裂了亲情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心》尤其是这样,孩子被换来换去,宛似一个没有生命的商品,孩子的视角与话语权缺失了。
亲情的文章不是证明亲情的存在,这个命题是不需证明的,是动物的本能。这样的文章组合,还能证明怎样的命题呢?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亲情观念呢?我们愿意看到的亲情的文章,是有关生命的代谢与传承、时代的演绎与根基、文化的呼唤与基因;还应是孩子的身上种植下父母的愿望和时代的期待。
由此,《外婆的手纹》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所塑造的“外婆”不仅是个年老的女性,更是一个艺人,一个哲人,一个诗人。“外婆”也不仅是一个人的存在,而是一代人的存在,展现的是如何以生命最原始的韧性默默地抵抗生活的艰辛,可以看到一代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外婆是一个生命传承者与守望者的存在,她的身后,是带有她血脉的子孙后代的生命的延续;外婆是一个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生命的真善美的名义,她永远不会淡出历史的舞台。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亲情的本色。
至于李汉荣美得可以下酒的文字,就更不必说了。
二、关于怎么读——一次精神的穿越
“生态阅读教学”的理念里,学生有双重身份:对于文本来说,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而存在;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作为阅读对象而存在。课堂不仅是在读文章,更是在读学生在文章情思的河流中游弋的状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生态语文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课前生态阅读活动”及“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
课前生态阅读活动:课堂的呈现,其实已有了课前阅读的铺垫。教师陈述推荐理由,建议学生上网查阅、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作好批注,最后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阅读体悟。这样,接下来的“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就只面临两个技术处理:文本本身及学生理解文本的状态。
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设置了三个活动方案,在充分“暴露”学生理解状态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走向深入。
先是在时代背景中解读“外婆的手艺”。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外婆的手艺必然失去其沉甸甸的意义。学生在字斟句酌的理解中阐释了外婆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外婆,外婆的手艺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手艺。
再是在人物关系中解读“外婆的手纹”。外婆的手纹,其中微妙况味,外人不知。不从外婆对“我”的影响中发掘“手纹”的智慧,将走入一条死胡同。外婆的手纹,连同外婆对“我”的教育智慧,全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学生明白了:“外婆的刺绣只属于她,属于‘我’。”
最后是在学生生命发展的样态中解读“外婆的手纹”。这个话题,其实就是有无“复制”必要的思考。学生说:“现在商场中卖的鞋垫虽然好看,但是,是冰冷的机器制造出来的,没有感情,没有爱意,没有温度。”够明白了,我们何尝是复制一双鞋垫?我们复制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遥望未来的同时,不能遗忘来自历史的声音。聆听“外婆”,使学生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宁静。
在为用三个问题解读“外婆”的三重意义的教学创意而暗自得意的同时,我也为自身课堂对话智慧的不足而惭愧。三个问题的创意,从解读文本手法来说,会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物形象,我们用多种观察的角度,方有观察的深度;从解读的结果来说,也会让学生知道,原来亲情如此微妙与美好,生活与生命该如何延续。实际教学用语却没有想象中的富有启发力,不然,可以带领学生更细腻地触摸“外婆”的手纹。
对于一所乡镇初中初二的学生,作为任教他们一年有余的语文教师,我十分清楚,我们有太多的路程等待自己去走完。
反思二: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在路上。”我想说,成长也在路上。这是一条课程改革之路,更是一条探索求真之路。作为一堂课改探索实践课的执教者,用理性的目光再度审视《外婆的手纹》课堂教学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遗憾”的真谛和探索的无穷尽——
如果我可以再从容一些的话,当教学过程进行到研读外婆对待做衣做人的态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更沉稳地引导同学们品味第八自然段的关键句“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启发学生拓展思考隐藏在其中的宽泛的内涵,从而真正领悟外婆那善待一切、虔诚执着的处世态度。这份遗憾正是作为执教者的我在教学反思时最强烈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在学生还没有获得最真切的体验之前,教师不能急着走过场,以完成教学设计为第一要务。
如果跳出现有的教学设计,此文也完全可以从回忆性散文的篇章结构上做探讨,从而使初中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上获得有益的帮助和启迪,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质。
反思三: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文本来自于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为“生命的沉思”。学生-文本作者-文章主人公外婆--教师,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现在于课堂中交流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显然我们的学生处于劣势。他们较难理解课文中逆境中的外婆“勤劳俭朴”、“热爱生活与自然”等美德。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教师依托文本,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基本上是采用问题设计来构建课堂流程的。
“课文写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材料的探究与梳理,我预设学生的回答是“外婆的手纹”。如果进程在我的预设中,那么我将追问下列“次问”:(1)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2)你认为哪些关键词句描述了作者对外婆的评价?(3)你能否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怀的词句?(4)在课文提供的这些材料上,你看到了外婆怎样的生活态度。……假如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设中,我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然后评判最佳回答,再引导到我预设的轨道上,让我的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依“路标”解读学习内容基本上达到了对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具体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问题呈现的主次层次(主问与追问)、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路径、问题的现实性、问题对理解课文的关联作用、及问题的价值等。运用有价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作为课堂行进的路标,能促使我的课堂显得平稳扎实有效果。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是凸现二期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学理念的实践。我用“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用“作者为什么保存外婆的针线活?”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揣摩作者的行文意图,进而理解文旨。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
然而,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灵活。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超出了自己的预设和想象时,我忘了注意目标的及时调整,使教学资源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憾事。
反思四: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指导团的老师们为了不让我掉队,开学没多久就特地来校为我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以下是我自己的反思和实践。
一、反思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必须要挖透文本内容,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能够把课上好。
因为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如何把老师对文章的理解很好地让学生去把握、去感悟,这还需要老师要落实好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外婆的手纹》中,作者通过回忆,带着眷恋之情刻画了手艺高超,且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外婆。我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即:文章花了较多的笔墨去写外婆的手艺,为何题目是外婆的手纹呢?基于此,我就想先入为主,先让学生圈划出文中写到外婆手纹的句子,然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通过仔细品味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我却忽略整体的教学思路,本末倒置——对前面8节段落进行了过多细致的分析,包括对外婆送“我”鞋垫和枕套图案进行了过多品味。我应该抓住作者描写鞋垫和枕套的用意,顺藤摸瓜,带着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外婆的依恋之情。而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对外婆所拥有的那种眷恋情感,临摹那样的心境,则应抓住文中重点段落(流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让学生多多朗读,反复品味。如第11、14节等。只有重点敲实了,才能解读到作者所感受到的、并想传承和延续外婆的那种宽容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份对美的追求的心灵。我却未预先安排好重点,于是课堂收尾是仓促而不实的。我意识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感悟作者的情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主旨。
语文课堂的准确提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课前已设计好问题,但在实际授课中却还是显得杂乱无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上面所谈到的,重点没有落实,故而提问仅仅是浮光掠影或是漫无飘渺。 “提问什么”?这应在课前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我自查了些学习资料,如由黄强军写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问》。其中讲到 “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分解问题,控制好问题的大小,这样的提问才会有意义。提问题也是一门学问,不下功夫是不能修成正果的。
其中一些细节问题,指导团的老师们都纷纷细致道来。如:教案的标准格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等。
二、实践
以上是我针对指导团的三位老师课后诊断的一些反思。面对诸多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并做了一些改善。
1.准确提问
在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几个问题。通过抓住关键词“保存”和 “复制”进行提问,从中体会我这样做的原因。即作者为什么把外婆的针线活当成“文物”来保存?那是为了保留一份珍贵的情感。追问:可为什么要“复制”呢?那是想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追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或许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最后,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要临摹这样的心境呢?学生可以找到相关的段落并作答,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认识。
2.落实重点
课堂上,我落实文章的重点语段并抓住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外婆的针线活成为“艺术品”是源自她对生活的热爱,并按照自己的“样式”生活着。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对外婆的回忆,表现了外婆的手艺好、做事有自己的准则,这为下文作者情感的抒发进行了铺垫。故而,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第11、14、16、17节的语段。如:抓住关键词句“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依旧荡漾”、“心境”等等。先读后品,品后再读。
3.作业反馈。
布置作业应是反映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手段或是巩固、延伸的过程。为了检验自己的这堂课是否有效,我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就上课老师重点引导品读的段落进行积累,摘抄并背诵,二是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是感悟。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写的作业:
这篇回忆性散文十分感人。
抒情加记叙的文体使我在学习本文时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与外婆间浓浓的情意和外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崇高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的语言并无十分华丽的词藻,相反,作者用如同“外婆”一般最朴素的语言刻画着外婆积极面对人生的的生动形象。本文的情感渗透在了文章的每个角落,这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学会用心体会,这样才能写出情感真实,且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作者写作的思路十分清晰,文章层层递进,不断对人物和主题进行深化和升华。在写作文前,我觉得:应该理清思路,选好素材,打好腹稿,而不应草草动笔,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有质量的。
同时,文中外婆的品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在平时生活中,我应敢于直面挫折,愈挫愈勇。要抱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不懈努力,用心做事,用最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从上课到评课,从反思到实践,我觉得是这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同时,我也在力求改掉自己拖堂的毛病。当然这些反思和实践还是不够到位的,我还要继续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