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2)
时间: 06-19
栏目:反思
我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在教室内外,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说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再用易拉罐和水作为观察的标本引导学生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概括出这些物质的变化规 律。同样用火柴的燃烧,铁钉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发现它们变化的相同点是产生新物质了。我不失时机地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具体的事 物中找规律,在找物质变化规律时认识事物,一切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点拨,在点拨时启发学生思考,一切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 导,活动贯彻教学过程,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物质及物质变化的科学概念。
三、灵活使用教材资源,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加真实有效。
从 教学开始环节看,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物体分别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这更好地体现了“我们身边”的含义。在学生眼里,教室内外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校 园、教室就是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微小世界。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仔细观察后得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基本结论,这样做要比教材上的直接呈现结论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把科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之上,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再如教学第三个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的实验材料蜡烛和纸张想办法 使物质发生变化。要求学生先做完蜡烛的变化再领纸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上来就把纸张放在火上烧,产生混乱。同时为了防止意外,我给每个小组里都 放了一张很小的纸用于观察纸的燃烧。
这样使学生既能自主探究,经历过程;又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白物质的变化除了自然发生外,更多的是 人为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造成的。他们潜意识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必须促使物质变化向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一切损害人们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物质变化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其中火柴这一材料既是学生观察燃烧这一自然现象的材料;又是点燃蜡烛,帮助学生造成物质变化 现象的辅助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用到火柴。这样选择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学生好操作,观察对象相对集中的教学机智,更充分体现了活用教材,“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的能力。为了防止学生无谓的点燃火柴引起课堂的混乱,我给每组的火柴盒里只有4根。在两次观察实验时其实也够用 了。
反思五: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这是我农村科学骨干培训班的汇报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一般单元开篇内容都比较简单,以初步了解为主,与这次汇报活动的主题——长时探究不太吻合。但我还是选择这一课,主要是想尝试通过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大胆整合,特别是结构性材料选择上的整合,来进行长时探究的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会变化的,使物质发生变化。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吃的食物是物质,教室是许多物质组成的,再发展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三个层次,当中贯穿了对物质的通俗的界定——那就是各种感官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这当中,为了高效地利用时间,我采用语文阅读短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物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不知道是否合适,只是希望表达自己的一种创新理念。教材中用了四组材料(易拉罐变形,水结冰,铁生锈,火柴燃烧)的对比,来让学生认识物质是会变化的。教材中用弯折铁丝,烧水,折纸,点燃蜡烛四种活动来使物质发生变化,并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变化的不同之处,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只是发生形态、大小的改变。设计时,我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选择了橡皮泥、纸、火柴、铁钉四组材料,既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发生了哪些改变,还让学生体验到它们的改变。同时贯穿了物质变化速度的区别,和物质变化的情况的不同,为学习物理还是化学变化做铺垫。
课后反思: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比较到位,对物质的变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变化有了体验。对如何观察的指导还不是非常到位,主要问题是对产生新物质的指导,虽然在观察前提示了b物质和a物质相比,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产生的物质。但是在学生实际观察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写出产生了什么,需要教师在现场问,B物质比A物质多出哪部分?这部分是什么物质?学生才能准确地说出,产生了炭和锈。这部分的指导,自己感觉要是在认识记录表时,用例子加以说明,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堂课对观察结果的汇报交流,把握的不好。一是汇报交流的时间太少,二是汇报交流的面不够广,三是缺少了对交流结果的再分析。本来高想是要对交流的各种变化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或许也是最后时间有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