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时间: 06-17
栏目:反思
反思一: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离离”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与学生的距离遥远,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即使他们生活接触过“离开”等词语,但和“离离”的意思没有任何的联系。我利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抽象的词语转化成了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所画的小草的特点,从而了解了“离离”的意思。利用实物——干枯的树枝,让学生感知象这样的“没有水分、黄颜色的”就是“枯”。
反思二: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不足之处
也许是本身对古诗教学底气不足,所以课上还是有点紧张,在引导学生体会草的精神这一环节费了点劲。课下,我经过反思,发现在讲解古诗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把整首古诗的意思串联一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就为下面体会草的精神做了铺垫。
反思三: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人教版语文4册第2课选取了前四句,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在低年级的推广与应用教研活动,4步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学这节课,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
1、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所以在“初读知大意”环节,我抓住了字音的变化,提示“一”字的变调读法;画出节奏供学生练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化韵律;边读边想,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以上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文的同时,对诗文有了总体的感觉。
2、在“品读环节”,我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的“细读想画面”和“精读思意境”理念,我在本课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辽阔的大草原图,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青草的茂盛,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离离”一词有了准确的认识。再如:运用绘画手段展示的4季草图,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也带个孩子们太多感触,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3、在扩大环节,我为学生们再现了整首诗的后四句,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发现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赞美野草的诗,更是一首送别诗,在多媒体播放的古筝曲《送别》声中,我为学生讲述了这首诗引发的小故事“洛阳米贵居不易”,并和学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舒缓的音乐,急欲表达的情感,就这样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有了后面一浪赛过一浪的激情朗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我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正如各位领导和老师所指出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如何巧妙的导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更直观的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这些将成为我今后改进的方向。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离离”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与学生的距离遥远,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即使他们生活接触过“离开”等词语,但和“离离”的意思没有任何的联系。我利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抽象的词语转化成了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所画的小草的特点,从而了解了“离离”的意思。利用实物——干枯的树枝,让学生感知象这样的“没有水分、黄颜色的”就是“枯”。
反思二: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不足之处
也许是本身对古诗教学底气不足,所以课上还是有点紧张,在引导学生体会草的精神这一环节费了点劲。课下,我经过反思,发现在讲解古诗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把整首古诗的意思串联一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就为下面体会草的精神做了铺垫。
反思三:离离原上草教学反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人教版语文4册第2课选取了前四句,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在低年级的推广与应用教研活动,4步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学这节课,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
1、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所以在“初读知大意”环节,我抓住了字音的变化,提示“一”字的变调读法;画出节奏供学生练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化韵律;边读边想,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以上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文的同时,对诗文有了总体的感觉。
2、在“品读环节”,我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的“细读想画面”和“精读思意境”理念,我在本课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辽阔的大草原图,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青草的茂盛,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离离”一词有了准确的认识。再如:运用绘画手段展示的4季草图,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也带个孩子们太多感触,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3、在扩大环节,我为学生们再现了整首诗的后四句,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发现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赞美野草的诗,更是一首送别诗,在多媒体播放的古筝曲《送别》声中,我为学生讲述了这首诗引发的小故事“洛阳米贵居不易”,并和学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舒缓的音乐,急欲表达的情感,就这样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有了后面一浪赛过一浪的激情朗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我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正如各位领导和老师所指出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如何巧妙的导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更直观的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这些将成为我今后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