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灯祭教学反思

时间: 06-10 栏目:反思
反思一:灯祭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灯祭》,说实话这节课讲的不理想,不像以前做公开课下来,感觉轻松舒畅,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节上下来总有一种失落感,好像心里堵着一块石头,总是沉甸甸的,难以释怀。我对本课进行简要反思:

满意之处:
    
①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我提灯过年听别人夸我的的能有多好时生发挥想象别人怎么夸体会女儿对父亲的挚爱,以及父亲死后我家过年与别人家过年不同情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②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足之处:
   
①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锤炼,比如在父亲为我做灯部分处理得太仓促,在这里应把父亲的做灯步骤再做细处理一些会更好。
   
②老师的评价语少不太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
   
③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紧凑。
   
④对学生理解文本还是没大胆放开。讲完课后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反思整堂课亮点少,关键是老师缺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反思二:灯祭教学反思

又一轮主任下水课结束了。回顾我的《灯祭》一课教学,从备课到讲课确实也花费了心思。备课时我没有过多关注他人的教学设计,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读教材上,从文本内容与学生情感的衔接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我校的教学研究主题“自主性课堂”出发,力求通过这节下水课为老师们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语文教学课堂。

教学结束后,感觉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总觉得差那么点劲儿,有种不解渴的感觉。下课后我先后和李校长、孙校长进行了交流,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由于校长已经联系好第二天去汉沽第一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其中有我的这节课,所以当晚我针对两位校长的意见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感觉第二次执教《灯祭》比下水课时教学效果有些许进步,但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这两天我反复观看我的课堂录像,在进行不断的思考。我想从三方面反思我的《灯祭》教学:

一、过于重视了情感态度,忽视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我记得我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所以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虽然《灯祭》一文从题目来看它的感情基调就是悲伤的,而我在教学设计时反道而行之,把课堂情感主基调定在幸福快乐上上,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们感觉到有父亲的快乐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亲的痛苦。因此在教学时我过于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对于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引导的少。比如“因为有了年……年则妖娆迷人了。”这段排比句式的写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导没有引导孩子去领会这种句式表达上的作用,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因为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文本是例子,是学生用语文的例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光顾着情感体现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课堂究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放在自主提问上。因此我把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一个关注点。从本节教学环节来看,我忽视了对学生问题的梳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究竟怎么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本节课没有给老师们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引导。说实话,教学时间的紧是一方面的原因,40分钟的时间,总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如果是常态课,我就可以在第一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或者奖励。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当时解决,留下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节课研究的重点。但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错误或许就存在于此,我们的教学就要脚踏实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我这节课把引导学生提问,梳理学生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或许对听课教师启示更大,更能发挥下水课的作用。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个性理解。

我的课堂关注点其中有一点是“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预设学生围绕“这灯为什么是不寻常的?”这一问题展开个性化理解:有的同学可以从父亲做灯过程中体会到灯的不寻常,有的同学可能从提灯走东家串西家炫耀父爱的快乐过程中体会到灯的不寻常,有的同学可能从具体的一句话中体会到灯的不寻常,如:在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灯就是月亮了。这看似是学生的个性理解,然而问题的深度只存在表面的现象,在课堂中激发起学生认知冲突,他们之间没有争持,没有不同意见,只是从文本的不同的点上去理解灯的不寻常。而这种个性理解浅层次的个性理解,那么如何真正去实现学生在自主感悟中的个性理解,这还需老师的放手,不要牵引的太多,不要为完成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教学,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当然培养孩子的个性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是否教给了他们感悟语言的方法。这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去研究的。


反思三:灯祭教学反思

《灯祭》这篇文章以灯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父亲给她做灯的情景,从细微处见真情,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透露出的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无言的父爱,浓浓的亲情,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这份看似平淡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可是很难体会的。如我在问你的心情怎样时,有的学生竟然说是高兴、激动,还有的学生说是阴森恐怖的,学生内心没有达到震撼。另外,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锤炼,比如语言应更精炼,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及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应更紧凑,对学生理解文本应更放得开。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缺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反思四:灯祭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灯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反思整堂课教学,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以读贯穿始终,让课堂情趣融融

小学语文姓“小”,阅读课叫“读”,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精心备读,以读贯穿始终,让课堂情趣融融。

指导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做灯的句子时,我安排了四次读书:指名读父亲做灯时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默读,一边读一边圈出动词;浏览,想一想为什么做灯的过程复杂而父亲却忙而不乱;小声读,边读边想像,在脑海中呈现父亲做灯的全过程。一次又一次地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灯承载着父爱,所以作者说“那灯是不寻常的”,这样的理解会深入学生的心里。

第九自然段是全文感情最深的一段,指导阅读时,在指名读、自由读、讲读、齐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那份幸福、那份快乐,那份痛苦、那份悲伤,从而真正体会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阅读“父亲做灯”部分时,我指导学生实践就内容作批注的方法。依照“做灯罩——做底座——固定蜡烛”的顺序,逐步指导学生给段落划分层次,同时作批注。

理解“有声有色”这条词语时,我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父亲在时,过年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父亲在时,过年时有哪些美丽的颜色?通过这样想象具体情境的方法,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指导他们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是有趣的;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是有用的。情趣融融,书声琅琅,学有所得,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反思五:灯祭教学反思

今天,参加了学区中心校五年级教研活动,并讲了《灯祭》第一课时,反思课堂教学,有成功的亮点,也有失败的遗憾。

成功之处:

1、能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

2、面向全体学生,多给差生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尽量由学生回答。

存在问题:

1、朗读课文环节,学生评价时只说错误,不提优点。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识记生字环节,虽然经过识词——认字——辨字形——组新词——听写这些过程,但不能使用多媒体,比较呆板,也浪费了时间。

3、由于朗读、评价、处理字词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已无时间再读课文,所以概括不出课文主要内容或概括不全面,教师也无时间指导。

4、不能把小组评价贯穿始终。

改进措施:

1、先每组同号轮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完后学生评议,谁读得最好,谁有进步,指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2、把识记生字环节直接改为当堂检测,如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据音写字等。教师批阅组长,组长批阅组员。发现共性问题,当堂解决,个性问题,课下解决。

3、由于有了时间的保障,再让学生读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会少些,老师也有时间进行引导。

4、小组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感悟到:只有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才能受到鼓励。集体荣誉感高的同学不仅能自己及时预习,而且还能帮助其他同学。
为你推荐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