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时间: 01-16
栏目:反思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一:
本周结束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的教学,上课之前,满心希望与期待,希望学生能从文章中汲取一点营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以及从业观;期待着能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共识,能有情感上的共鸣。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强还是我讲述的不够生动、有感染力,整篇课文学下来,除了在我给同学们讲述“佝偻丈人”的故事时,大部分的男生眼睛为之一亮,再就是我给他们举例说明“有业之必要”、“敬业”的例子时,大部分学生抬起了头,对于作者教育后人要树立敬业乐业的精神,要做一个有业之人的教导却置之不理,很是郁闷、很是彷徨,难到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靠讲故事才能吸引学生吗?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深刻的一句话,“主无一适便是敬”多贴切的一句话,哎!
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题,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对待学业,认真对待人生!
从本文的教学我也看到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课文的说教力量是微弱的,优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纯语文式教学需要改变为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二: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
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三:
今年接手的这两班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缺失,故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学重点只在梳理文意、整体初步感知。希望学生们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熟读文本,勾画批注、整体感知、辨疑解难。
课上也有精彩呈现。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难读难懂词、句,思考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是从哪几方面来谈话的。
九(2)班,连续三位学生都仅仅只扣文题,答题有偏。这时偏有王盼坐姿不正,右手微撑,状如举手。我点其名,让她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从她扭捏、腼腆中可以看出,她对老师误以为其举手答题,很不理解,有碍于面子不能不答,而且还不能答不出水平、讲不出新意。于是,她说:大致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第五段,第二层是六、七两段,第三层是八、九两段。说到最后,明显有敷衍之色了。我有追问一句:请你给大家说说划分的理由,好吗?在我追问目光与期待眼神的催促与诱导下,只仿佛听见:第一部分讲职业,后面讲了敬业,最后讲了乐业。
听到“职业”一词,我心中一喜一忧。喜者,有那么一点意思,确实谈到要有“职业”;忧者,文中谈得十分清晰却不能概括、引用,忧也。喜者,王盼能有这样的回答,总算有了“声音”;忧的是,班上那么多学生竟没有人敢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来,训练还是不可少的!
当然 ,①-⑤讲的是“职业”,这样的概括是不准确的,不恰当的,且与后两层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异。如何予以纠正,还要能顺理成章呢?
当时,我就想到,还是从“仿写”上入手吧。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敬业”之“敬”与“乐业”之“乐”的词义及词性,进而分析两词的构成形式:动宾式。这时学生对“敬”“乐”的理解应当是非理性的。怎么办?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离开课本,抛弃资料。还好,吴银华同学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敬”,就是“对事情要认认真真的,做事不马虎”等等。我接着予以概括为“敬重”、“尊敬”,方法:借扩词来理解。那么应是什么词性呢?哎,这届学生真是很难,根本说不上来。我又稍作概括引导,明确是动词。
“乐业”之“乐”又该如何理解?快乐吗?还是看看欧阳修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中的第二个“乐”作何解释?是什么词性?如果学生对《醉翁亭记》理解了,当不是个问题了!
那么,用“职业”来概括①-⑤的内容准确?且与后两层相关吗?
“职”,①职务;责任。是名词;②职位,名词;③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名词(与“业”无关);④掌管,动词,常组合为“职掌”,构成并列式词组(与本文内容无关);⑤<书>只,仅:职止而已。⑥姓。
这样看来,“职业”之“职”是①职务,责任的意思,与“业”构成并列式的名词。这种组合与下文的“敬业”、“乐业”的动宾式不相吻合。
谈到这里,有学生开始轻声说到“有业”。我鼓励学生大胆大声说出,并予以表扬肯定,板书时将“职”用括号括去,在前面重(zhong)书“有”。
在九(1)班上课时,谈到对文本内容理解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认识,它们分别为:
1、①∥② ③ ④⑤∥⑥ ⑦∥⑧∥⑨(方 蓓)
2、① ②③ ④ ⑤∥⑥ ⑦∥⑧ ⑨ (舒 君)
3、①∥②③ ④ ⑤∥⑥ ⑦ ⑧∥⑨ (邓 奇)
4、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⑨ (舒 悦)
本来想让学生说说划分的理由,陈述自己的想法,考虑到一来时间不充裕,极紧张,快要下课了;二来担心学生不肯说。机灵一动,改由我来猜说学生的想法,并请学生予以评判。
考虑到舒悦的说法,可能带有普遍性,成为现实分析的定式:开头总领,结尾总结,中间大块头——可以是分述,至于怎么分述,“我”不管。这样的划分、理解有公式化、便捷化、更可能的程式化与惰性化的倾向。我先来猜解,得到了舒悦及有关学生的认可,接下来对其他同学的划分也作了相应的猜读,同样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那么,这样四种划分可以吗?明确:可以!总要分个优劣吧?优者,第1、2种。能取出“之最”吗?留给同学们自己吧。
最后,我在“有业”、“敬业”、“乐业”三词中间用“==>”勾连去了,文章层次清晰了!
小结后,布置作业:
1、文章大意是清晰了,然而一次讲演,怎样才能让观众静静地听入心中?这除了行政手段、除了对学者讲演者应有的“面子”外,讲演者还应在讲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那么,文中梁启超先生的个人魅力何在?请大家回家后熟读课文,找寻梁先生的语言魅力、讲话(内容)魅力、讲演内容组织(形式)魅力,最好还能从课外资料上发现梁公的人格魅力。
2、词语的积累是初中生必要的基础。抄写词语、翻译文言语句,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这节课是在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基础较弱的情形下实施的,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还有可改进处。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四: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首先,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
本周结束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的教学,上课之前,满心希望与期待,希望学生能从文章中汲取一点营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以及从业观;期待着能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共识,能有情感上的共鸣。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强还是我讲述的不够生动、有感染力,整篇课文学下来,除了在我给同学们讲述“佝偻丈人”的故事时,大部分的男生眼睛为之一亮,再就是我给他们举例说明“有业之必要”、“敬业”的例子时,大部分学生抬起了头,对于作者教育后人要树立敬业乐业的精神,要做一个有业之人的教导却置之不理,很是郁闷、很是彷徨,难到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靠讲故事才能吸引学生吗?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深刻的一句话,“主无一适便是敬”多贴切的一句话,哎!
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题,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对待学业,认真对待人生!
从本文的教学我也看到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课文的说教力量是微弱的,优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纯语文式教学需要改变为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二: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
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三:
今年接手的这两班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缺失,故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学重点只在梳理文意、整体初步感知。希望学生们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熟读文本,勾画批注、整体感知、辨疑解难。
课上也有精彩呈现。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难读难懂词、句,思考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是从哪几方面来谈话的。
九(2)班,连续三位学生都仅仅只扣文题,答题有偏。这时偏有王盼坐姿不正,右手微撑,状如举手。我点其名,让她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从她扭捏、腼腆中可以看出,她对老师误以为其举手答题,很不理解,有碍于面子不能不答,而且还不能答不出水平、讲不出新意。于是,她说:大致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第五段,第二层是六、七两段,第三层是八、九两段。说到最后,明显有敷衍之色了。我有追问一句:请你给大家说说划分的理由,好吗?在我追问目光与期待眼神的催促与诱导下,只仿佛听见:第一部分讲职业,后面讲了敬业,最后讲了乐业。
听到“职业”一词,我心中一喜一忧。喜者,有那么一点意思,确实谈到要有“职业”;忧者,文中谈得十分清晰却不能概括、引用,忧也。喜者,王盼能有这样的回答,总算有了“声音”;忧的是,班上那么多学生竟没有人敢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来,训练还是不可少的!
当然 ,①-⑤讲的是“职业”,这样的概括是不准确的,不恰当的,且与后两层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异。如何予以纠正,还要能顺理成章呢?
当时,我就想到,还是从“仿写”上入手吧。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敬业”之“敬”与“乐业”之“乐”的词义及词性,进而分析两词的构成形式:动宾式。这时学生对“敬”“乐”的理解应当是非理性的。怎么办?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离开课本,抛弃资料。还好,吴银华同学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敬”,就是“对事情要认认真真的,做事不马虎”等等。我接着予以概括为“敬重”、“尊敬”,方法:借扩词来理解。那么应是什么词性呢?哎,这届学生真是很难,根本说不上来。我又稍作概括引导,明确是动词。
“乐业”之“乐”又该如何理解?快乐吗?还是看看欧阳修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中的第二个“乐”作何解释?是什么词性?如果学生对《醉翁亭记》理解了,当不是个问题了!
那么,用“职业”来概括①-⑤的内容准确?且与后两层相关吗?
“职”,①职务;责任。是名词;②职位,名词;③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名词(与“业”无关);④掌管,动词,常组合为“职掌”,构成并列式词组(与本文内容无关);⑤<书>只,仅:职止而已。⑥姓。
这样看来,“职业”之“职”是①职务,责任的意思,与“业”构成并列式的名词。这种组合与下文的“敬业”、“乐业”的动宾式不相吻合。
谈到这里,有学生开始轻声说到“有业”。我鼓励学生大胆大声说出,并予以表扬肯定,板书时将“职”用括号括去,在前面重(zhong)书“有”。
在九(1)班上课时,谈到对文本内容理解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认识,它们分别为:
1、①∥② ③ ④⑤∥⑥ ⑦∥⑧∥⑨(方 蓓)
2、① ②③ ④ ⑤∥⑥ ⑦∥⑧ ⑨ (舒 君)
3、①∥②③ ④ ⑤∥⑥ ⑦ ⑧∥⑨ (邓 奇)
4、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⑨ (舒 悦)
本来想让学生说说划分的理由,陈述自己的想法,考虑到一来时间不充裕,极紧张,快要下课了;二来担心学生不肯说。机灵一动,改由我来猜说学生的想法,并请学生予以评判。
考虑到舒悦的说法,可能带有普遍性,成为现实分析的定式:开头总领,结尾总结,中间大块头——可以是分述,至于怎么分述,“我”不管。这样的划分、理解有公式化、便捷化、更可能的程式化与惰性化的倾向。我先来猜解,得到了舒悦及有关学生的认可,接下来对其他同学的划分也作了相应的猜读,同样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那么,这样四种划分可以吗?明确:可以!总要分个优劣吧?优者,第1、2种。能取出“之最”吗?留给同学们自己吧。
最后,我在“有业”、“敬业”、“乐业”三词中间用“==>”勾连去了,文章层次清晰了!
小结后,布置作业:
1、文章大意是清晰了,然而一次讲演,怎样才能让观众静静地听入心中?这除了行政手段、除了对学者讲演者应有的“面子”外,讲演者还应在讲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那么,文中梁启超先生的个人魅力何在?请大家回家后熟读课文,找寻梁先生的语言魅力、讲话(内容)魅力、讲演内容组织(形式)魅力,最好还能从课外资料上发现梁公的人格魅力。
2、词语的积累是初中生必要的基础。抄写词语、翻译文言语句,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这节课是在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基础较弱的情形下实施的,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还有可改进处。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四: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首先,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