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反思(2)
时间: 06-16
栏目:反思
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 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 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 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 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思五: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暗示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根据《课程标 准》的需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三 是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识字、写字,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是布置收集相关的台湾历史、现在等方面的资料。 安排为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就学完课文后,回顾课堂教学的经过做一点记录和反思。
一、教学流程相机而定:
一般情况下,我教 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 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由于语文课以一般一天只有一节,你也只能这样做。刚好在教学本课时,我有两堂连堂的课,我就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习 课文,最后检查复习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 些生字。为什么没有连堂的语文课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主要是因为作业,第一天学完生字能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哪怕字看得再眼熟,不手抄总是不行的,俗话 说得好:“眼高手低”。第二天学完课文后,完成语文《基础训练册》,摘录好词好句等。这样作业的分量能因分开而适中,作业的层次也有字词到句段,合乎小孩 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可小看。
当我教学“接着”的“接”时,张雨虹同学举手,(这是因为平常我养成了让 他们举手发言,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有了发现都立刻举手),我请他站起来说说有什么问题,她说:“接着”是动词。还作了一个动 作,我刚表扬她说得对。石旭同学也举手站起来说:“接着”表示先干了什么,现在又接着干什么。“你们俩说得都对,说得真好,表扬他们俩。”我不禁这么说, 并顺势告诉同学们“接着”的确有两种意思,要看具体的那一句话,才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它在哪句中出现,读一读,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当然 一读就明白了。我又说其实文中有许多词都像“接着”一样有好几个意思,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根据句子、一段话去思考才能弄清一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三、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参与理解课文内容。
在 本文的教学中,当教到欣赏橱窗里的雪景时,我加进了科文中没有的一种小朋友平时用手玩雪的感觉叙述,说:“雪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美不美?摸起来呢?用手捏 捏呢?”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问的兴趣,他们乐意走进文本去读文。其实,这篇课文讲的情感离孩子太遥远了,孩子们 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哪里会有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 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字,能将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 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 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 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思五: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暗示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根据《课程标 准》的需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三 是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识字、写字,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是布置收集相关的台湾历史、现在等方面的资料。 安排为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就学完课文后,回顾课堂教学的经过做一点记录和反思。
一、教学流程相机而定:
一般情况下,我教 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 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由于语文课以一般一天只有一节,你也只能这样做。刚好在教学本课时,我有两堂连堂的课,我就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习 课文,最后检查复习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 些生字。为什么没有连堂的语文课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主要是因为作业,第一天学完生字能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哪怕字看得再眼熟,不手抄总是不行的,俗话 说得好:“眼高手低”。第二天学完课文后,完成语文《基础训练册》,摘录好词好句等。这样作业的分量能因分开而适中,作业的层次也有字词到句段,合乎小孩 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可小看。
当我教学“接着”的“接”时,张雨虹同学举手,(这是因为平常我养成了让 他们举手发言,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有了发现都立刻举手),我请他站起来说说有什么问题,她说:“接着”是动词。还作了一个动 作,我刚表扬她说得对。石旭同学也举手站起来说:“接着”表示先干了什么,现在又接着干什么。“你们俩说得都对,说得真好,表扬他们俩。”我不禁这么说, 并顺势告诉同学们“接着”的确有两种意思,要看具体的那一句话,才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它在哪句中出现,读一读,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当然 一读就明白了。我又说其实文中有许多词都像“接着”一样有好几个意思,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根据句子、一段话去思考才能弄清一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三、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参与理解课文内容。
在 本文的教学中,当教到欣赏橱窗里的雪景时,我加进了科文中没有的一种小朋友平时用手玩雪的感觉叙述,说:“雪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美不美?摸起来呢?用手捏 捏呢?”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问的兴趣,他们乐意走进文本去读文。其实,这篇课文讲的情感离孩子太遥远了,孩子们 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哪里会有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 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字,能将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