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反思
时间: 06-13
栏目:反思
反思一:估算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后面,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小朋友们第三周收集了192个矿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个,问题是他们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今天的课上,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生 :192接近200,219接近200,所以200+200=400(个)
生 :我是这样想的,192接近190,219接近220。所以190+220=410(个)
孩子们用四舍五入方法来进行估算,其方案与书中呈现的方案是相同的。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后来,孩子们在提出其他的问题时发现,在求两周收集的大约相差了多少个时,如果把192估成200,把219也估成200的话,那么这两周收集的矿泉水瓶就大约相差0个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最接近准确数的近似数来进行计算,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也就会更精确一些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估算确实是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面对孩子的不同想法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和乐趣。
另外,我们在估算时还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把握教学原则。今天我们讲的矿泉水瓶的问题还好,如果是一个带钱去商场买东西的问题呢?请大家帮忙想想,我们去买两样价格已知的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这个时候,我们的估算就应当从生活场景出发,结合生活经验,估的时候自然不能将那个价格往小里估了,不然咱们在商场可就得尴尬了。
虽然生活中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假如用在不同的情景当中,那么我们是应当把数字往大里估还是往小里估,这都是应当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源自于生活的思维方法。
反思二:估算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1、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用学生最喜欢的秋游引入新课,让学生估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如653×18的此类题目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当学生出现“650×20”和“700×20”两种不同意见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反思三:估算教学反思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比如“五一”黄金周放假前,很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青岛──日照三日游的出游路线,并有各项费用:旅行社(不含餐)238元,餐费115元,自选景点青岛海底世界100元。孩子们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这次旅游的费用大约是460元。甚至孩子们还说出门在外多带点钱吧,带500元……听到孩子们这么科学合理的理财建议,做为教师的我真是不能小觑他们,既通过估算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了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反思四:估算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前几学期的学习,对估算意义的认识还很肤浅,有的学生仅仅从有大约、大概等这类词语来判断是否该估算。同时, 在和其他教师交流时,觉得大家似乎都存在着这个疑问。有的老师就根据有没有大约、大概这类词语来教学生是否该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由于教 师没有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估算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才导致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在认真习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后,我发现本套教 材在计算教学编排上突出地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 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 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老师——我来教你怎么对这一题进行估算;而是将自己定位在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同时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的能力。
首 先,当学生用准确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同时针对学生中无一人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的情况,引导学 生看书。当时,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是不是书本错了,这一题没有说大约啊,为什么用估算呢?”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我当时特别激动:这个孩子没有把 教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书上写的是估算,那我就错了,应该用估算。而是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怀疑书本。我马上对他敢于质疑的这种精神给予 了肯定,但我并没有立刻以教师的身份给与解答,而是把自己当成他的学习伙伴,也“感到疑惑”:“难道是书本错了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本。课本中似乎根本就 没有想到用计算的方法去计算这一题啊,而是直接用了估算,还列举了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你把题目再仔细的读一读。”在我的巧妙 点拨之下,学生的思维又迅速的回到了例题,重新审踱。很快,有的学生就发现了:“我觉得这一题是带钱,估算也可以,要是我们自己去买东西,带的钱也不可能 是刚刚好啊!”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一题是求我们应该准备多少钱,而不是说要付多少钱,那老师带的时候要多带点,万一到时候要买别的东西呢?” “我觉得多带的钱可能是给老师买票的吧!”“我觉得可能是老师怕有的同学先生病了,后来又来了,所以要多准备点钱!那我还觉得,要是从数学的角度,第一种 算法好,要是从生活的角度,第二种算法好!”“我觉得不是有约、大约就应该估算,也不是没有大约就不估算,我觉得应该自己读题,要分析题目的意思,根据题 目的要求来选择该怎样计算。”学生的回答实在是令我惊叹不已。他们既能把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能联系自己平时春游和秋游的经验,考虑到学生、老师的 购票问题和生病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情况,又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种估算方法,反映出他们已经较好地理解了估算的意义,有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 起了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孩子们的跳动的思维犹如阳光下的金子般熠熠生辉。在接下来对两种估算方法的选择中,孩子们迅速的判断出两种方法各自的利弊,并根据实际情况,一致同意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的思维就象插上了一双翅膀,在充满快乐的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如,孩子们思维之活跃,想象之丰富,考虑问题之全面,数学知识运用之灵活,实在是令我感动,我被他们的精彩表现所深深震撼!
反思五:估算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 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 较大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合理利用时空条件,教给学生各种估计方法,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走进农村、体 验生活的素材,扩大学生的估计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有关估计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有的学生借助一个标准数来估计,有的借助估一部 分来推想全体,还有的用到了估算的方法。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3、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估算。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 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后面,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小朋友们第三周收集了192个矿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个,问题是他们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今天的课上,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生 :192接近200,219接近200,所以200+200=400(个)
生 :我是这样想的,192接近190,219接近220。所以190+220=410(个)
孩子们用四舍五入方法来进行估算,其方案与书中呈现的方案是相同的。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后来,孩子们在提出其他的问题时发现,在求两周收集的大约相差了多少个时,如果把192估成200,把219也估成200的话,那么这两周收集的矿泉水瓶就大约相差0个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最接近准确数的近似数来进行计算,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也就会更精确一些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估算确实是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面对孩子的不同想法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和乐趣。
另外,我们在估算时还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把握教学原则。今天我们讲的矿泉水瓶的问题还好,如果是一个带钱去商场买东西的问题呢?请大家帮忙想想,我们去买两样价格已知的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这个时候,我们的估算就应当从生活场景出发,结合生活经验,估的时候自然不能将那个价格往小里估了,不然咱们在商场可就得尴尬了。
虽然生活中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假如用在不同的情景当中,那么我们是应当把数字往大里估还是往小里估,这都是应当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源自于生活的思维方法。
反思二:估算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1、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用学生最喜欢的秋游引入新课,让学生估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如653×18的此类题目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当学生出现“650×20”和“700×20”两种不同意见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反思三:估算教学反思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比如“五一”黄金周放假前,很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青岛──日照三日游的出游路线,并有各项费用:旅行社(不含餐)238元,餐费115元,自选景点青岛海底世界100元。孩子们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这次旅游的费用大约是460元。甚至孩子们还说出门在外多带点钱吧,带500元……听到孩子们这么科学合理的理财建议,做为教师的我真是不能小觑他们,既通过估算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了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反思四:估算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前几学期的学习,对估算意义的认识还很肤浅,有的学生仅仅从有大约、大概等这类词语来判断是否该估算。同时, 在和其他教师交流时,觉得大家似乎都存在着这个疑问。有的老师就根据有没有大约、大概这类词语来教学生是否该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由于教 师没有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估算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才导致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在认真习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后,我发现本套教 材在计算教学编排上突出地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 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 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老师——我来教你怎么对这一题进行估算;而是将自己定位在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同时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的能力。
首 先,当学生用准确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同时针对学生中无一人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的情况,引导学 生看书。当时,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是不是书本错了,这一题没有说大约啊,为什么用估算呢?”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我当时特别激动:这个孩子没有把 教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书上写的是估算,那我就错了,应该用估算。而是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怀疑书本。我马上对他敢于质疑的这种精神给予 了肯定,但我并没有立刻以教师的身份给与解答,而是把自己当成他的学习伙伴,也“感到疑惑”:“难道是书本错了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本。课本中似乎根本就 没有想到用计算的方法去计算这一题啊,而是直接用了估算,还列举了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你把题目再仔细的读一读。”在我的巧妙 点拨之下,学生的思维又迅速的回到了例题,重新审踱。很快,有的学生就发现了:“我觉得这一题是带钱,估算也可以,要是我们自己去买东西,带的钱也不可能 是刚刚好啊!”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一题是求我们应该准备多少钱,而不是说要付多少钱,那老师带的时候要多带点,万一到时候要买别的东西呢?” “我觉得多带的钱可能是给老师买票的吧!”“我觉得可能是老师怕有的同学先生病了,后来又来了,所以要多准备点钱!那我还觉得,要是从数学的角度,第一种 算法好,要是从生活的角度,第二种算法好!”“我觉得不是有约、大约就应该估算,也不是没有大约就不估算,我觉得应该自己读题,要分析题目的意思,根据题 目的要求来选择该怎样计算。”学生的回答实在是令我惊叹不已。他们既能把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能联系自己平时春游和秋游的经验,考虑到学生、老师的 购票问题和生病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情况,又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种估算方法,反映出他们已经较好地理解了估算的意义,有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 起了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孩子们的跳动的思维犹如阳光下的金子般熠熠生辉。在接下来对两种估算方法的选择中,孩子们迅速的判断出两种方法各自的利弊,并根据实际情况,一致同意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的思维就象插上了一双翅膀,在充满快乐的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如,孩子们思维之活跃,想象之丰富,考虑问题之全面,数学知识运用之灵活,实在是令我感动,我被他们的精彩表现所深深震撼!
反思五:估算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 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 较大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合理利用时空条件,教给学生各种估计方法,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走进农村、体 验生活的素材,扩大学生的估计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有关估计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有的学生借助一个标准数来估计,有的借助估一部 分来推想全体,还有的用到了估算的方法。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3、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估算。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 化策略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