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 12-03 栏目:反思
篇一: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篇二: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体会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发现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就可以浮或沉、了解浮力的应用。
    《浮力》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2、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3、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初步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制定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后受到浮力规律的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正是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我给学生准备了六种物体:泡沫块、木块、塑料球、螺丝母、橡皮泥、塑料圆柱体,先让学生猜想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再分四步做塑料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
    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六)了解浮力的应用
    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和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使学生把浮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一、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建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完善结论。通过初步尝试按照“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
    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篇三: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四: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