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
时间: 03-07
栏目: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一: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二: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浮力教学反思三:
本堂课的内容是“浮力”,由于三年级时学生已完成此内容的学习,所以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时,本堂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感受并认识浮力;2、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3、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这堂课的教学中有两个闪光点: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使得科学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另外通过合作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另一个闪光点。
第一部分: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学生,14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承上启下,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圆柱体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同时还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 - 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圆柱体这种材料很直观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三部分: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整堂课对教材的设计进行了有步骤的深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课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动。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在学生猜测沉入水底的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测力计,烧杯和水来设计实验方案,没有了材料的干扰,学生就可以专心设计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记录表放在一起了,学生在拿出记录表时也拿出材料来做了,而不能专心设计实验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现也是我今后教学细节中应该关注的环节;在学生出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给与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教学反思四: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才受浮力,我随机将木块、硬币等投入水中,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强调方法的同时忽略探索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因为重视学生对数据处理也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先让学生用手把空的矿泉水瓶按入水中,体会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和 “鸡蛋能在水中浮起来吗?”等实验,排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我加以引导,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相同课题组首先交流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展示,与别的课题组进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二: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浮力教学反思三:
本堂课的内容是“浮力”,由于三年级时学生已完成此内容的学习,所以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时,本堂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感受并认识浮力;2、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3、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这堂课的教学中有两个闪光点: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使得科学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另外通过合作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另一个闪光点。
第一部分: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学生,14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承上启下,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圆柱体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同时还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 - 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圆柱体这种材料很直观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三部分: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整堂课对教材的设计进行了有步骤的深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课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动。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在学生猜测沉入水底的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测力计,烧杯和水来设计实验方案,没有了材料的干扰,学生就可以专心设计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记录表放在一起了,学生在拿出记录表时也拿出材料来做了,而不能专心设计实验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现也是我今后教学细节中应该关注的环节;在学生出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给与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教学反思四: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才受浮力,我随机将木块、硬币等投入水中,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强调方法的同时忽略探索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因为重视学生对数据处理也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先让学生用手把空的矿泉水瓶按入水中,体会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和 “鸡蛋能在水中浮起来吗?”等实验,排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我加以引导,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相同课题组首先交流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展示,与别的课题组进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