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2)
时间: 06-16
栏目:反思
节奏较紧凑。学生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感悟也比较深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3、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4、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我让学生想想诗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会是什么态度语气,并听了范读,这样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反思五: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要学古诗了。说到古诗,都觉得是个头疼的问题。现在学生手头的资料一大堆,稍微翻翻,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你课上再讲这些,没几个人专心听的。而实际上,你细细问他们,真的都懂了吗?未必。
今天的这首诗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由于刚刚学过他的《示儿》,便从这里导入,首先知道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能了解到陆游的什么呢?就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
由于这首是的意思很清楚,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理解,所以在这方面,我没有去多花力气,而是在理解句意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想让学生能想得深入一些。
首先,在理解了“古人学问无遗力”一句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子聿还是个孩子,陆游光这样说,古时候的人学知识是很不遗余力、下了不少苦工夫的,他能有深切的感受吗?”学生都说不能。那我就说:“那你们想想。陆游怎么说,才能使儿子有深刻感受呢?”片刻,学生便想到了,用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来教育他。继续追:“什么故事呢?”“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悬梁刺股”……说了一大串。因为这些词语才期中考试前复习过,强调过,所以都印象深刻,现在正好又温故一下。随后,还简单地讲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下,我说,子聿能听懂了吗?你们也听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学习得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学习“少壮工夫老始成”一句时,先问他们读这句时,会联想到哪一句,都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比较,两句意思一样吗?发觉是有区别的,诗句说的是小时后下的工夫,要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光说到这里,关键的意思还没有点到。于是引导学生想,陆游说这句话的用意,是想告诉儿子什么。这里,学生都顿住了,后来不知谁说了句“活到老,学到老”,我说,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陆游认为,学知识除了要孜孜不倦,还得有什么精神?这回,终于想到了,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完这两句,为了再巩固一下,让学生试用“不但……而且”来说说陆游是如何教导儿子的。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陆游是个怎样的父亲呢?学生也能说点。
最后两句的学习,抓住“浅”、“绝知”、“躬行”来重点理解。对于要“躬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哪些地方得“躬行”的,并列举了相关的名言,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生自己也想了很多句。
最后,以这样一个填空作了总结:“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_____、____的精神,一个既有___,又有___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整堂课,觉得是很充实的,学生的状态也不错,都能积极地投入思考,回答问题。教前几堂课,感觉好了些,但愿学生们都真的变沉稳了,不再那么浮躁。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3、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4、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我让学生想想诗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会是什么态度语气,并听了范读,这样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反思五: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要学古诗了。说到古诗,都觉得是个头疼的问题。现在学生手头的资料一大堆,稍微翻翻,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你课上再讲这些,没几个人专心听的。而实际上,你细细问他们,真的都懂了吗?未必。
今天的这首诗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由于刚刚学过他的《示儿》,便从这里导入,首先知道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能了解到陆游的什么呢?就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
由于这首是的意思很清楚,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理解,所以在这方面,我没有去多花力气,而是在理解句意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想让学生能想得深入一些。
首先,在理解了“古人学问无遗力”一句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子聿还是个孩子,陆游光这样说,古时候的人学知识是很不遗余力、下了不少苦工夫的,他能有深切的感受吗?”学生都说不能。那我就说:“那你们想想。陆游怎么说,才能使儿子有深刻感受呢?”片刻,学生便想到了,用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来教育他。继续追:“什么故事呢?”“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悬梁刺股”……说了一大串。因为这些词语才期中考试前复习过,强调过,所以都印象深刻,现在正好又温故一下。随后,还简单地讲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下,我说,子聿能听懂了吗?你们也听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学习得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学习“少壮工夫老始成”一句时,先问他们读这句时,会联想到哪一句,都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比较,两句意思一样吗?发觉是有区别的,诗句说的是小时后下的工夫,要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光说到这里,关键的意思还没有点到。于是引导学生想,陆游说这句话的用意,是想告诉儿子什么。这里,学生都顿住了,后来不知谁说了句“活到老,学到老”,我说,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陆游认为,学知识除了要孜孜不倦,还得有什么精神?这回,终于想到了,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完这两句,为了再巩固一下,让学生试用“不但……而且”来说说陆游是如何教导儿子的。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陆游是个怎样的父亲呢?学生也能说点。
最后两句的学习,抓住“浅”、“绝知”、“躬行”来重点理解。对于要“躬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哪些地方得“躬行”的,并列举了相关的名言,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生自己也想了很多句。
最后,以这样一个填空作了总结:“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_____、____的精神,一个既有___,又有___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整堂课,觉得是很充实的,学生的状态也不错,都能积极地投入思考,回答问题。教前几堂课,感觉好了些,但愿学生们都真的变沉稳了,不再那么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