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2)

时间: 06-14 栏目:反思
结合小故事,孩子们能比较简单快速地理解题意。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简单地教学了本课的生字,并用开 火车的游戏巩固了生字词。然后,我先教给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因为这首诗在经典诵读里面有,所以学生比较熟悉,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我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 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老师刚刚教给他们的“扩词”和“换词”的方法,想想每句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 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认识,又让学生观察三撇,提醒他们三撇儿代表毛发,接着问学生:你们 知道“鬓”是指哪里的毛发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并让亲自体验,用手摸摸自己的鬓毛在哪?观察同桌的鬓毛是什么颜色?为后文理解 “鬓毛衰”打下基础。还创设了情境,以身示范,用家乡话介绍自己,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乡音”。

再次,朗读指导有层次感。以多种形式的朗 读来升华主题。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 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 配乐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本来设计了一个地方叫接读。可是我没有利用好,男女同学之间合作了一遍。原本可以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可是没有指导好孩 子们入情入境去读,有些遗憾。最后还有一个唱古诗,让孩子们用唱的方式记住古诗,感受另一种学习的快乐!

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 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创设了两个情境:①师生用家乡话合作表演贺知章和孩子们 的对话场景②拓展练习说话:五十年了,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情感。

最 后的课堂总结,对比说一说自己的父母离开了家,要多久才会回来?而为什么贺知章要隔50年才能回到家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工作繁忙)为什么贺知章 80多岁还要回到故乡呢?这一两串的疑问升华了主题。(作者思念故乡)然后,请孩子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也得到了全班同 学的热烈掌声。他说:“无论我们与自己的家乡相隔多么遥远,都无法阻挡我们对家乡浓浓的爱!”这样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居然出自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口中,真是 让人佩服与欣慰!

上完课后,老师们也给我提了很多很多的意见,真的很感谢专家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其他老师对我的帮助。这一堂课下来,我自己也觉得有很多不妥的地方:

一、在朗读方面,我没有具体地指导孩子的朗读。所以孩子们很难做到入情入境地读。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配乐朗读时,其实自己的情感已经到位了,我眼含着泪花,但就是没有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有些遗憾。

二、情境表演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放开来表演,以至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因为怕时间分配不够,在练习说话时,没有给孩子很多谈论的时间,语言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

四、课文当中的插图很好,可是我没有回归课本,没有充分利用好插图,应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五、在练习说话时,没有指导有些孩子把话说完整,应指导孩子们进行恰当的点拨。

六、由于原先自己一直教高段,所以低年段的儿童话语言比较少。

七、对孩子的评价语言还不够多,也不够多样化,比较笼统。应有针对性评价,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总之,这次专家指导课对我是一次历练,更是一次快乐地收获。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有了上好古诗课教学的经验和信心!加油!


反思五: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 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 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 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 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 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 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 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在 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 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 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 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 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 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 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 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 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 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抱 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 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鬓 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都与自己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有关。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呀。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