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 06-11 栏目:反思
反思一: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意在让学生回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课文的中心;然后通过小游戏“滴水穿手”让学生感受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会”,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在具体教学时,我考虑到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伟人,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太远,所以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并通过插图、文字方面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还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反思二: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知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进行描写出来的。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懂得自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拓展练习,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说说自己所了解到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纵观这堂课,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很多学生乐于说,这是我这学期来的课堂上很少见的。本来我以为设计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这一环节不可行,没想到课上下来,效果却满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写文章少不了事例,如果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道理,那更好。这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懂得,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  
      
可是课上完后,我感到有点遗憾,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好象已经解决了,可这样的课却有点散,好象缺乏一条线索,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习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还要学习许多许多…… 


反思三: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却正是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感而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接着,在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解读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1、滴水穿石”的原因这一部分学得不通透。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了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

2、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一些很好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反思四: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句平实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备课之时,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立足文本,以读促思。让学生既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学好相关的学习方法,还能从本课的三个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身上学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导入课文时,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后设置一个情景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一个秘诀,这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接着,老师故意装傻,提出"小水滴怎么可能滴穿石块?"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因而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大增,纷纷用文本上的句子来说服老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文章第三段,从三个人物事例中让学生反复品读,抓住重点词理解正是因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合作、感悟、再阅读,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让我喜出望外。  

于是,我乘热打铁,把第四小节内容提上来,引导学生对比"倾盆大雨"和"水滴"因目标的专一与否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沉浸于学习的乐趣,很快明白了二者的差距,从而进一步了解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为后继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1、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老师"傻"一点儿,学生就回报给你意外的惊喜。说实话,在上课之前,我很担心本班学生不会自己去理解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且,像这样文句浅显而含义深刻的课文不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理解,从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可惜。因而,我做好了上砸轮流课的准备,大胆上演了一出学生"教"老师的戏,没想到,效果比我设想得还好,这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信念。  

2、学生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很重要,
为你推荐
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