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
时间: 01-14
栏目:反思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一:
诚然,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教育者的理念。在一堂十分欠缺的常态课中,通过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点评和点拨,我对“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这一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回想以往对自己每堂课所做的点滴反思,不过只是针对自己在本课时内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实施情况欠缺的指出,而一直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本质性深层性的原因,没有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用哲学领域内的观点来说,我在教育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规律,因此,即便这里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再充分再深入,也收不到预计的效果。
1、关注过程与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重难点的贯彻,并非一个结果,而更应关注实施的具体过程。对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一课时,我设计教学时的初衷是把握住“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以及“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这两个重点,分组研读,着重分析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通过解读人物形象来分析人物各自的特点。但由于前半节课在导入、常规性知识疏通以及朗读等方面花了较多时间,再加上本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跟以往学生所接触的有所不同,找起来有些难以吃准,影响了教学进度。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时,将学生的思维框在“外貌”、“语言”、“行动”三个圈内,学生被动地对这三个圈加以填充。试想,假如事先不给定这一思维定势,令学生在“抓住特色刻画人物”这一大框架下,通过自主寻找或组内交流,将寻找到的信息自行归类,这就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寻找、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而并非一味只追求一个结果和答案。像我这种为了达成一课时的既定目标而忽视了过程有效性,其错误不仅是影响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知识掌握和消化,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否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然是薄弱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照学生怎样一步步得出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他们的思维火花超于预料时,不要吝惜表扬和鼓励,当他们答不到点子上时再加以一定的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说,并让学生自评、互评,在这一过程中将重难点吃透、消化。当最后一位后进生也能正确表达出他的理解时,这一课的教学才算成功。
2、上出“语文味”。
说到语文味,就不得不提一下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其实朗读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课与其他科目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就应当是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通过反复练读、朗读、研读、品读,读出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读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情感,品出文中语句蕴含的深意,悟出可以为我所用的人生哲理和启发。
在我的课中,虽然表面看,比较注重朗读,但深入分析,我设置的教学中一节课有多少时间在朗读?是逐步分层渐进式的朗读还是划一性地朗读?每一步中的朗读分别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通过朗读,学生朗读水平有无提高、对课文有无新的见解和感悟?有没有将朗读渗透到每一环节的解读中,尤其是重点语句的研读中?对于以上诸多问号,之前我都没有去深入思考,可想而知,朗读的有效性体现得极不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当清楚地明确每一次朗读所要达成的目的,精读语段或语句应加以反复朗读,读一遍得出一点理解,再读,再得出第二点理解,如此反复,直到将课文吃透。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朗朗书声,充满“语文味”。
3、备出我自己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只注重涉猎、处理、整合各种参考教案、课件,(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可以说,以往上课都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在走,都是将自己的双脚踩在别人铺就的路上,一路陌生,某些教学环节难免牵强附会。遇上公开课,便急于向其他几位老师请教,但短时间内无法正确思量、消化几位老师的综合意见,总想将所有老师的精华部分全部加以呈现,结果往往是将一堂课上得思路不清,甚至一败涂地。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穿着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自然见不到什么精彩的风景,更无法将这条道路扩展、延伸。
在名师的点拨下,我才有了些许体悟。没错,备课不仅是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出我自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有多少个人去备就会有多少种见解和思路。不要过于迷信网上的课件,在备一篇课文之前,应抛开一切参考资料,寻求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这一清晰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去搜索相关资料,借他山之石来攻我之玉。上完一课再作回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的过程是否契合学生心理?设计的提问是否能准确把握角度和方式?学生是否能按照自己的预期来参与课堂?自己的课堂用语是否足够简练?课堂40分钟是否全部有效运用?···通过这一方式来“备自己”,定能够让自己不断处于对自己和课堂的思考和审视中,定能够逐步上出属于我自己的语文课。
4、用信任的心态施以教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窥视出,之所以不予学生以主体地位,而始终将我自己摆在主导位置,是出于心理上对学生的不信任。实则,在某几节课中,我也做过初步尝试,大胆将课堂让给学生,将课堂重点设置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全体学生积极从文中寻找、发现并参与探讨,有时课堂会呈现出你争我抢发表自己见解的喜人态势。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语文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语文的世界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有时会绽放出灿烂的异样光芒,他们的见地有时远远超出所谓的“参考答案”。因此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条件,设置有效的探讨话题,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用欣赏、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一定可以逐步摆脱自己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主人,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说多、说准、说亮。
由这节课得出的反思还有很多,可以说不是对这节课的反思,而是对自己过去一个多学期教学方式的反思。这些都是在名师的点拨下,从本质上挖掘出来的问题,期望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扭转过来,顺利地站稳讲台,走出自己的道路。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二: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却是一篇优秀的写人范文。因此,我决定认真设计教案和授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语言、外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感受作家那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技巧。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初识文本,整体感知。2、赏析阅读,悟刻画人物的方法。3、谈收获。4、练笔,描写人物。
就这节课来说,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学习目标初步达成。
在教学环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如:“请从文中筛选出你喜欢的人物相关的段落,细读,并谈谈这些语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以选段相同的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此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的问题能够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充分的感知,筛选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并掌握写人的方法。学生合作积极,效果良好。
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没有对四位作家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位为代表作为范例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其他三位作家的分析就完全放给学生,通过小组代表汇报检查学习情况。然后以能在课本插图中准确找到人物的相应位置,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节课还有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之后,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班同学进行人物描写练习,让大家当场猜一猜写得是谁。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写完之后,纷纷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上掌声不断,异常活跃。
当然,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以及在授课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我感觉是朗读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应该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时段。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
我若在小组汇报后增加“人物特征比较”环节。比如:都描写了胡子,各人的胡子有什么不同;都德与福楼拜都能言善辩,可是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就会对莫泊桑抓住特征刻画人物有更深的理解。由于缺少了对比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 “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学生很有兴趣但因时间关系部分学生未能展示作品,有些学生兴致勃勃的写了好一会,看到他们惋惜的眼神我真难过。今后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这节课,我觉得是不太理想的,在我个人方面,教师语言不够凝练准确,耽误了时间;课堂环节过渡还应进一步紧促。做到收放自如不是一朝一夕就行,我要坚持不懈的完善我的课堂,使其接近完美。另外,在创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有一种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新观念,多下功夫,研究教学,力求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三:
本文以简短的篇幅刻画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写人物怎样抓住肖像特点,如何做到声态并作,从表情写到内心,如何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本文都是典范之作。因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揣摩,通过比较作者对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辩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本文学习重点的理解运用。在引导学生分析有关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运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进行肖像描写;让学生发挥想像假如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莫泊桑来了,根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当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几个步骤:1、快速记忆,了解作者莫泊桑。2、整体感知,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3、拓展延伸,练习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存在问题:1、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2、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3、不应对四位作家平均用时,应以点带面,重点研讨对“左拉”的描写,其余作简要分析。4、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整体感知后,“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是担心“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如果能让学生在“悟写法”这个环节中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有所悟,宁可删掉“练笔”这个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四:
就这节课来说,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学习目标初步达成。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
诚然,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教育者的理念。在一堂十分欠缺的常态课中,通过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点评和点拨,我对“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这一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回想以往对自己每堂课所做的点滴反思,不过只是针对自己在本课时内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实施情况欠缺的指出,而一直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本质性深层性的原因,没有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用哲学领域内的观点来说,我在教育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规律,因此,即便这里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再充分再深入,也收不到预计的效果。
1、关注过程与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重难点的贯彻,并非一个结果,而更应关注实施的具体过程。对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一课时,我设计教学时的初衷是把握住“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以及“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这两个重点,分组研读,着重分析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通过解读人物形象来分析人物各自的特点。但由于前半节课在导入、常规性知识疏通以及朗读等方面花了较多时间,再加上本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跟以往学生所接触的有所不同,找起来有些难以吃准,影响了教学进度。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时,将学生的思维框在“外貌”、“语言”、“行动”三个圈内,学生被动地对这三个圈加以填充。试想,假如事先不给定这一思维定势,令学生在“抓住特色刻画人物”这一大框架下,通过自主寻找或组内交流,将寻找到的信息自行归类,这就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寻找、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而并非一味只追求一个结果和答案。像我这种为了达成一课时的既定目标而忽视了过程有效性,其错误不仅是影响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知识掌握和消化,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否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然是薄弱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照学生怎样一步步得出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他们的思维火花超于预料时,不要吝惜表扬和鼓励,当他们答不到点子上时再加以一定的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说,并让学生自评、互评,在这一过程中将重难点吃透、消化。当最后一位后进生也能正确表达出他的理解时,这一课的教学才算成功。
2、上出“语文味”。
说到语文味,就不得不提一下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其实朗读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课与其他科目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就应当是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通过反复练读、朗读、研读、品读,读出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读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情感,品出文中语句蕴含的深意,悟出可以为我所用的人生哲理和启发。
在我的课中,虽然表面看,比较注重朗读,但深入分析,我设置的教学中一节课有多少时间在朗读?是逐步分层渐进式的朗读还是划一性地朗读?每一步中的朗读分别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通过朗读,学生朗读水平有无提高、对课文有无新的见解和感悟?有没有将朗读渗透到每一环节的解读中,尤其是重点语句的研读中?对于以上诸多问号,之前我都没有去深入思考,可想而知,朗读的有效性体现得极不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当清楚地明确每一次朗读所要达成的目的,精读语段或语句应加以反复朗读,读一遍得出一点理解,再读,再得出第二点理解,如此反复,直到将课文吃透。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朗朗书声,充满“语文味”。
3、备出我自己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只注重涉猎、处理、整合各种参考教案、课件,(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可以说,以往上课都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在走,都是将自己的双脚踩在别人铺就的路上,一路陌生,某些教学环节难免牵强附会。遇上公开课,便急于向其他几位老师请教,但短时间内无法正确思量、消化几位老师的综合意见,总想将所有老师的精华部分全部加以呈现,结果往往是将一堂课上得思路不清,甚至一败涂地。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穿着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自然见不到什么精彩的风景,更无法将这条道路扩展、延伸。
在名师的点拨下,我才有了些许体悟。没错,备课不仅是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出我自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有多少个人去备就会有多少种见解和思路。不要过于迷信网上的课件,在备一篇课文之前,应抛开一切参考资料,寻求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这一清晰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去搜索相关资料,借他山之石来攻我之玉。上完一课再作回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的过程是否契合学生心理?设计的提问是否能准确把握角度和方式?学生是否能按照自己的预期来参与课堂?自己的课堂用语是否足够简练?课堂40分钟是否全部有效运用?···通过这一方式来“备自己”,定能够让自己不断处于对自己和课堂的思考和审视中,定能够逐步上出属于我自己的语文课。
4、用信任的心态施以教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窥视出,之所以不予学生以主体地位,而始终将我自己摆在主导位置,是出于心理上对学生的不信任。实则,在某几节课中,我也做过初步尝试,大胆将课堂让给学生,将课堂重点设置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全体学生积极从文中寻找、发现并参与探讨,有时课堂会呈现出你争我抢发表自己见解的喜人态势。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语文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语文的世界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有时会绽放出灿烂的异样光芒,他们的见地有时远远超出所谓的“参考答案”。因此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条件,设置有效的探讨话题,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用欣赏、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一定可以逐步摆脱自己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主人,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说多、说准、说亮。
由这节课得出的反思还有很多,可以说不是对这节课的反思,而是对自己过去一个多学期教学方式的反思。这些都是在名师的点拨下,从本质上挖掘出来的问题,期望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扭转过来,顺利地站稳讲台,走出自己的道路。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二: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却是一篇优秀的写人范文。因此,我决定认真设计教案和授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语言、外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感受作家那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技巧。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初识文本,整体感知。2、赏析阅读,悟刻画人物的方法。3、谈收获。4、练笔,描写人物。
就这节课来说,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学习目标初步达成。
在教学环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如:“请从文中筛选出你喜欢的人物相关的段落,细读,并谈谈这些语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以选段相同的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此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的问题能够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充分的感知,筛选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并掌握写人的方法。学生合作积极,效果良好。
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没有对四位作家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位为代表作为范例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其他三位作家的分析就完全放给学生,通过小组代表汇报检查学习情况。然后以能在课本插图中准确找到人物的相应位置,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节课还有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之后,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班同学进行人物描写练习,让大家当场猜一猜写得是谁。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写完之后,纷纷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上掌声不断,异常活跃。
当然,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以及在授课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我感觉是朗读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应该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时段。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
我若在小组汇报后增加“人物特征比较”环节。比如:都描写了胡子,各人的胡子有什么不同;都德与福楼拜都能言善辩,可是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就会对莫泊桑抓住特征刻画人物有更深的理解。由于缺少了对比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 “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学生很有兴趣但因时间关系部分学生未能展示作品,有些学生兴致勃勃的写了好一会,看到他们惋惜的眼神我真难过。今后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这节课,我觉得是不太理想的,在我个人方面,教师语言不够凝练准确,耽误了时间;课堂环节过渡还应进一步紧促。做到收放自如不是一朝一夕就行,我要坚持不懈的完善我的课堂,使其接近完美。另外,在创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有一种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新观念,多下功夫,研究教学,力求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三:
本文以简短的篇幅刻画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写人物怎样抓住肖像特点,如何做到声态并作,从表情写到内心,如何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本文都是典范之作。因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揣摩,通过比较作者对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辩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本文学习重点的理解运用。在引导学生分析有关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运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进行肖像描写;让学生发挥想像假如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莫泊桑来了,根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当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几个步骤:1、快速记忆,了解作者莫泊桑。2、整体感知,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3、拓展延伸,练习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存在问题:1、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2、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3、不应对四位作家平均用时,应以点带面,重点研讨对“左拉”的描写,其余作简要分析。4、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整体感知后,“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是担心“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如果能让学生在“悟写法”这个环节中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有所悟,宁可删掉“练笔”这个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四:
就这节课来说,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学习目标初步达成。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