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文本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课堂教学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或者能力的强化。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忽视了。每当学生发言精彩的时候,我就及时表扬,而对于那些回答问题平平淡淡的或者语言断断续续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这时,孩子们是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与鼓励的,可能他今天表现不好,但只要他有了进步的渴望,锻炼的时间长了,他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这是不容置疑的。
细节决定成败,我感觉到课堂中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简洁,问题不够凝炼。有时候,一个小问题提出后,生怕学生听不明白,总是要重复一边或者干脆解释一下,搅得学生一头雾水。有时候,我还会犯这样一个毛病,一个问题刚一提出,忽然又觉得另一个问题更好,于是重复问题时味道就又变了,弄得孩子不知道回答哪一个更好?这可能也是学生没能全员参与,发言不积极的主要原因。
文本语言是有血有肉的,当孩子们的感情与之相融合,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一些列良好效果。我越来越感觉到,深入地反思一节课,更能强化心智,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篇五:《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神奇”,是大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头脑中留下的鲜明印象。但这一印象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笼统的模糊的粗感。而通过“沉潜”式的细读交流,会让这株柳树的神奇更加的具体和鲜明——神奇的外形、神奇的品质、神奇的生命力、神奇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在哪里感觉到神奇了)、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并随着文本表面的语言文字步步深入到作者情感的原发地,从而让青海高原一株柳在他们心里变得高大、神圣以至望而生畏起来,扎根生长起来。只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让学生在品味材料选取和编排的妙不可言,以及作者的匠心独具。这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间接经验的积累和创生。长久坚持,毕当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