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教学反思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教学反思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是一篇结构精巧、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做人的道理的文章,启发学生感悟对事物多角度地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

在这次教学中,我首先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花的美丽会让我们留恋忘返,树的伟岸会让我们赞不绝口,你见过哪些树呢?你们见过榕树吗?(介绍榕树)在小树子家的门外有一株老榕树,但围绕这株老榕树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情,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

接下来就是讲授课文。我先让学生来读课文,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读后回答:“这株老树”指的是什么树?它长成什么样子?并用笔画出描写老榕树的句子。文中写到它和许多老榕树一样盘根错节、根深叶茂,但又说它古怪,什么叫做“古怪”呢?(学生回答)文中是怎样描写它的古怪的?想象一下这株老榕树长成什么样子,并用笔把它画一画。

了解了这棵大榕树之后,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围绕着这株老榕树,发生了哪两件有趣的事呢?当第一位旅客看到这株老榕树时,他是怎样做,又是怎样说的呢?可是当第二位旅客看到这株老榕树时,他是怎样做,又是怎样说的呢?通过朗读、思考、交流,使我们认识了这“两个怪人”:一个是“致敬鞠躬”,“激动地”赞美,这株老榕树使第一个旅客想起了那些坚强的人;而另一个却是“轻蔑的扫视”,“冷冷地说”,认为老树是“谋杀者”“骗子”“刽子手”。对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听哪一个人的才对呢?”你们能回答小树子的问题吗?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读后交流看法。最后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进行拓展延伸:假如你见到这株大榕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觉得上得比较顺畅,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但我认为光注重了情感点的培养,缺乏读中感悟,品词析句。这一点需要改进。


反思二: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教学反思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是一篇结构精巧、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做人的道理的文章,启发学生感悟对事物多角度地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这篇文章以问题为结尾,很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在刚刚初读课文时让孩子们帮助小树子思考问题,帮助小树子解决难题来进一步学习课文。带着这样的任务来品读文本能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开始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第一个怪人说得有道理。”有的支持第二个人的意见,有的认为二者皆对,有的认为二者都有问题。那么这样也不能为小树子解决问题呀!我们还是应该深入理解课文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这棵老树长得怎样?两个怪人又怪在何处?两个怪人有什么不同之处?都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课文里一些词语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如:刽子手、谋杀者、诧异。。。。。。所以我再次质疑,哪些词语你理解有困难哪?和大家一起学习,扫除了理解文字的障碍。之后把老树的样子反复读,真正理解榕树与其他树种的不同,插入一些资料,让孩子们知道榕树的特点,感悟到它生命力顽强的一面,也要知道榕树有别于其他树种的“寄托”或者“侵蚀”的一面。这样理解两个怪人的不同见解会有帮助。

下面就两个怪人的不同,在比较中感悟,读出语言、动作、神态、观点等的不同,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理解,让孩子们知道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文本很感兴趣,争先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文学完之后,孩子们对于两个怪人的观点和做法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没有简单的理解谁对谁错,而是分别找到了两个人的不足,他们都只看到了榕树的某些方面,而没有全面进行分析,如同盲人摸象,我们认识人和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即看到优点,也能看到不足,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批判。渗透了简单的哲学思想,使得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

但是,由于课文比较长而且生词比较多所以多用了一课时,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反思三: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教学反思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是一篇结构精巧、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做人的道理的文章。在这次教学中开头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先把你的疑问说出口,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课文激发读课文的兴趣,当时备课时我也预设了几个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例如他们可能会说“想知道这是一颗怎样的老树?想知道这是两个怎样的怪人?还想知道 这棵老树和两个怪人之间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等等。但是上课开始后学生的回答却和我预设的问题有着许多的不同所以让我的思路有了些许的混乱。

这节课上阅读时间太少了,注重了情感点的培养,但是缺乏了知识点的培养。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对两种人的认识,我直奔主题,而把老树的描写给丢掉了,这样学生在对两种人的认识上就很肤浅,他们不明白这株老树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使开始的课堂气氛很沉闷。

 学生对待榕树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没想到的。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了什么是“刽子手”但我觉得我给学生的讲解缺乏了准确性和延伸性,这还是说明了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生了纰漏,准备的不够到位。

学生在同意两个游客说的都有道理之后,学生争论的很热烈。这在我的预计里,所以在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只要大家都同意两个游客的都有道理,让他们各自再读读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在回归文本让学生理解两个游客为什么后有那样的想法就更好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很差。

我总是在揪着学生想我自己想得到的答案,效果反倒不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