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时间: 08-02 栏目:反思

篇一: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分了这样三步组织教学的。   

   一、课前铺垫,用“情”搜集。     

   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和资料,为学生走进邓小平爷爷奠定了基础。教学此文,也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首先,课前让学生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内化。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所以后来在课堂上的教学相当顺利。这就告诉我作为一名高明的指导,应该时时处处利用好一切可能有利于教学的手段。       二、课堂参与,用“情”表达。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情感由敬佩爱戴,马上转入沉痛的离去。   

   1、入“情”诵读。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2、忘“情”想象。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大海看见了小平爷爷的离去,长江、黄河、长城、鲜花看见了,他们又有怎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我安排了熟读熟背《啊!小平》诗歌,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有感情的朗读声中和歌唱邓小平的优美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经过本课教学之后,使我深深地明白,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磨练才能成为精品的。这里有老师上课前的对教材的钻研,惟有认真的钻研,才能对教材的吃透,课堂上才能灵活驾驭,引领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1、在感情铺垫到一定程度时没有很好的收回来,拖延了三分钟,导致拖堂两分钟   

   2、在四川话朗读中,没有给学生提示,好像学生没有反应过,方言的朗读就束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在我反复的观看视频时发现,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太少,为了赶时间,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4、在渗透邓小平的影响时没有够味,应该还要深入一些。以后备课还要挖掘更多教材背后的东西,拓宽知识面,延伸文字表面的情感。   

   5、在朗读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到有的放矢的朗读,不是为了情感而情感,为了朗读而朗读,为了学习而学习!

 

篇二:《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通讯,它生动地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颂扬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寄托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这些孩子还没出生,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并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最后一个篇章”这是孩子所不能理解的,何为“最后”?为什么说是“最后”?之前又做了什么贡献?课前先让孩子去搜集了解了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和为全国、全党乃至全世界所做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再让学生看看老师所补充的文字资料:“最后一个篇章是指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骨灰撒放大海说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当说到“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时,让学生观看了邓小平的事迹介绍视频,随着幽婉而略带忧戚的小提琴乐曲,一幅幅折射现实,反映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震撼。短短几分钟多媒体展示,他那大海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业绩,留给学生的不是表层面的印象,而是深深的烙印。这位世纪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定格在了学生的心田,小平同志的伟绩、风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思如泉涌了。

   播放邓小平的原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这饱含情感却又沧桑的声音中你听懂了什么?”阅读讨论加深理解了邓小平对祖国人民发自肺腑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心,感受这份爱的真诚、爱的深厚和爱的强烈。

  “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师生共读,感情再次得到了升华,这时让学生观看了全国人民为小平爷爷送行、他的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的视频,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也让他不仅在大海中永生,也同样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长存……

 


篇三: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 在《春天的故事》的优美歌声中导入新课

   1、简介邓小平:(意图: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阅读讨论,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这个环节因学生缺少查阅的书籍和网络,没能完成资料搜集任务,课堂中由我的讲述代替。

   2、激情导入:

  “邓小平爷爷的离去,令九州同悲,四海同泣……这位历史的巨人,中华民族的英雄……”老师悲痛的话语为全文的情感基调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重点,研读课文,领会感情

   1、学习“飞机飞向大海”

   品读重点词句,领悟感情

   如“低低地、缓缓地”暗示伟人在最后的离别时刻,忍不住还要再看一眼他所挚爱的人民以及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热土;人民群众也不舍得邓小平的离去。

   2、学习“骨灰撒大海”

  (1)在令人悲痛哀乐声中播放飞机在海上盘旋着抛洒骨灰的画面,老师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只见同学们神情凝重,完全融入了失去伟人的伤痛之中。

  (2)多媒体出示排比句式“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读读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部分设计由于学生知识的缺乏和临时的怯场,没有同学敢举手发言,一再的鼓励后,仍由我的讲述代替。疆域的渐次扩大表现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巨大影响。学生则在老师引领下进行了多层次的阅读,终于在读中领会了感情。并能准确地补充了省略号中的内容,说出了邓爷爷的骨灰将会撒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出示邓小平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阅读讨论加深理解了邓小平对祖国人民感情的真诚、深厚和强烈。

  (4)师生共读“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

  (意图:这一环节,我以“读-悟—读” 的方式抓住重点段的教学,因为“读”是“悟”的基础,有了“读”才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由文走向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基本掌握了文本内容。)

   三、总结课文,表达体验,升华情感

   邓小平爷爷将自己的一生、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至此,你们想对邓爷爷说什么?

  (意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语言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安排了七、八分钟的说话写话练习。)

   有了朗读的蓄势,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铺垫,至此,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达到了很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四:《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真可谓好事多磨,经过了两个多星期的准备,在师傅彭红老师的指导下,在五年级组老师们的悉心关怀下,今天,终于上了我本学期最重要的一堂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为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媒体展现“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这感人的一幕,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多媒体视频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回那令亿万中国人悲痛的一天,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课前激趣,我有意识的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与李老师相处的这短短一年中,你们喜不喜欢我啊?”,“喜欢”孩子们纷纷点头。紧接着,我让他们说说喜欢的理由,有的说“李老师幽默”,有的说“李老师像我们的朋友,我们敢大胆地和李老师说心里话!”,还有的说“李老师跟我们有说有笑,更像大哥哥”……实际上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怎样来夸赞我,而是要他们课前就能够用自己简单的语言了评价一个人。为课文中评价邓小平爷爷光辉灿烂的一生做铺垫。


      随着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慢慢地响起,我用舒缓、低沉的语气,给学生背诵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段落,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整个情感的渲染方面达到了效果,使孩子们很快地进入情境。在第二自然段中,对“呜咽”和“痛悼”比较到位,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很快地把握住了朗读时所赋予的情感,感受到了天地同悲的不舍之情。可惜在感情升华时,播放视频片段出现了一些技术上的失误,只有画面没有出声。如果能看到江总书记痛哭流涕的画面,看到举国悲痛的场面,相信孩子们更能有所体会“大海呜咽,寒风痛悼”的场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