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2)
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篇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10年10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