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时间: 06-18
栏目:反思
反思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让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反思二: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上完了,反观教学过程,有不少的体会,现在做一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基于这一点,课上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轻声快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在整体上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后,又要把自己总结的主要内容在集体中交流,学生之间要互相评价是否符合“全面、概括”的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此时学生出现了概括不准确的现象,我又引导其修改,最终形成较为全面概括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又进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的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的用意这个环节。课上,我让学生带着“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你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文章具体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学生经过思索回答是对话。接着我用投影出示对话,让学生看看二人有几次对话?然后再次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在班中交流,边交流我边出示表格及答案,达成共识。
学生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读第一次对话,抓住描写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陈赓相信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书中画批。学生经过与文本对话,找到了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三次阅读文本。这是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们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自己的理解。经过三次与文本对话,学生对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人物的方法。汇报时开始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体会,只能说书上的句子。这时,我让他们读原文,想想意思。经过反复地读、悟,学生理解了小红军的话的意思。这就是在学生的“疑”之处加以点播,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学会了用读来理解人物性格的方法,今后他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了。
三、语言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是为了教给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教学的重头戏。关于本节课的语言训练,教学中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的,从词到句,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在课的结尾处,我引导学生讨论,陈赓的意思是自己对不起小红军,那么,陈赓到底对得起对比起小红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发展。本课的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中让学生谈看法、讨论,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写作指导
现在的教材没有单独的写作范例,那么就更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足写作指导的功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写作方法。在体会人物外貌的作用这个教学环节上,采用了“小红军真的不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读书找找。说说。”和“陈赓想方设法一再地要帮助小红军,他不需要粮食和马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的方式来处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小红军和陈赓的精神品质,也学到了外貌描写的作用,又学到了写作知识,即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小红军或陈赓说几句话。现在看来,学生学到了方法,知道在写事情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写文中没有的、但和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使自己的文章显得生动、具体。
五、活动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自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认识:
1、关于备教材: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每个学段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平,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潜心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创设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有的时候教材里看似没有适合语言训练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会发现语言训练的点。
2、关于备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不但要明了他们的优势所在,更要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利用现有的教材,选择适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法,使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
3、关于课堂驾驭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发生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行,没有能力。但是经过这几次的讲课我发现这并不全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细致地预设,没有把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全部预设出来。因此,我们在讲课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的想一想我提的这个问题学生会怎样答,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把过程想仔细、想清楚、想全面。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4、关于语文的素养: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自己的工作,有时间要仔细研读《课标》,深入理解《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依据。其次是能把所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充实自己的能源库,然后再与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比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三是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其实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到他们知识的生长点,以利于教学。
反思三: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反思四: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反应了红军战士之间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非常感人。但是由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讲起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如此,我也必须要尝试,于是经过了试讲和重新调整教案。一节课上下来我的感触颇多,但总的感受就是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待锤炼。现将本节课课后的反思如下:
一、 导入新课要渲染气氛
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上伊始就应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体悟红军战士之间的患难深情 。只有当学生的脑海中对红军长征有了这样比较深入地认识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才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二、 不应让学生质疑流于形式
在本节课开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题质疑,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又可以随着对于课文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备足“学生”,导致在课上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应变,一节课下来,并没有适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得质疑这个环节缺乏了其实效性。表现在课堂上,好像每次都是我在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仍然按照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那套教学思路上课。这一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学规律,因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决非老师的预设过种,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他们的想法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备好课,必须尽可能地准备好应对一切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锤炼的。现在我理解,新课标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决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学生质质疑这么简单,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不会使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三、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堂即时性评价”是即时、恰当地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作出反应,给给予适当地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的课堂中我发现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很不够,感觉自己的即时评价总是跟不上学生的发言,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及时作出恰当地评价。究其原因,我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是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在平时更多地向其他老师们学习,从而间接地掌握一些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尽量在课堂上给每个同学以不同的评价,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每一句恰当的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又一个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其他老教师还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从自己每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多听课,向其他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及组织课堂的技巧。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让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反思二: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上完了,反观教学过程,有不少的体会,现在做一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基于这一点,课上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轻声快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在整体上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后,又要把自己总结的主要内容在集体中交流,学生之间要互相评价是否符合“全面、概括”的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此时学生出现了概括不准确的现象,我又引导其修改,最终形成较为全面概括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又进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的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的用意这个环节。课上,我让学生带着“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你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文章具体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学生经过思索回答是对话。接着我用投影出示对话,让学生看看二人有几次对话?然后再次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在班中交流,边交流我边出示表格及答案,达成共识。
学生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读第一次对话,抓住描写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陈赓相信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书中画批。学生经过与文本对话,找到了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三次阅读文本。这是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们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自己的理解。经过三次与文本对话,学生对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人物的方法。汇报时开始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体会,只能说书上的句子。这时,我让他们读原文,想想意思。经过反复地读、悟,学生理解了小红军的话的意思。这就是在学生的“疑”之处加以点播,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学会了用读来理解人物性格的方法,今后他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了。
三、语言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是为了教给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教学的重头戏。关于本节课的语言训练,教学中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的,从词到句,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在课的结尾处,我引导学生讨论,陈赓的意思是自己对不起小红军,那么,陈赓到底对得起对比起小红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发展。本课的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中让学生谈看法、讨论,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写作指导
现在的教材没有单独的写作范例,那么就更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足写作指导的功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写作方法。在体会人物外貌的作用这个教学环节上,采用了“小红军真的不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读书找找。说说。”和“陈赓想方设法一再地要帮助小红军,他不需要粮食和马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的方式来处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小红军和陈赓的精神品质,也学到了外貌描写的作用,又学到了写作知识,即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小红军或陈赓说几句话。现在看来,学生学到了方法,知道在写事情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写文中没有的、但和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使自己的文章显得生动、具体。
五、活动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自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认识:
1、关于备教材: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每个学段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平,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潜心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创设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有的时候教材里看似没有适合语言训练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会发现语言训练的点。
2、关于备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不但要明了他们的优势所在,更要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利用现有的教材,选择适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法,使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
3、关于课堂驾驭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发生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行,没有能力。但是经过这几次的讲课我发现这并不全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细致地预设,没有把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全部预设出来。因此,我们在讲课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的想一想我提的这个问题学生会怎样答,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把过程想仔细、想清楚、想全面。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4、关于语文的素养: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自己的工作,有时间要仔细研读《课标》,深入理解《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依据。其次是能把所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充实自己的能源库,然后再与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比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三是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其实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到他们知识的生长点,以利于教学。
反思三: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反思四: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反应了红军战士之间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非常感人。但是由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讲起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如此,我也必须要尝试,于是经过了试讲和重新调整教案。一节课上下来我的感触颇多,但总的感受就是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待锤炼。现将本节课课后的反思如下:
一、 导入新课要渲染气氛
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上伊始就应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体悟红军战士之间的患难深情 。只有当学生的脑海中对红军长征有了这样比较深入地认识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才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二、 不应让学生质疑流于形式
在本节课开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题质疑,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又可以随着对于课文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备足“学生”,导致在课上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应变,一节课下来,并没有适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得质疑这个环节缺乏了其实效性。表现在课堂上,好像每次都是我在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仍然按照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那套教学思路上课。这一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学规律,因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决非老师的预设过种,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他们的想法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备好课,必须尽可能地准备好应对一切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锤炼的。现在我理解,新课标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决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学生质质疑这么简单,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不会使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三、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堂即时性评价”是即时、恰当地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作出反应,给给予适当地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的课堂中我发现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很不够,感觉自己的即时评价总是跟不上学生的发言,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及时作出恰当地评价。究其原因,我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是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在平时更多地向其他老师们学习,从而间接地掌握一些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尽量在课堂上给每个同学以不同的评价,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每一句恰当的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又一个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其他老教师还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从自己每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多听课,向其他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及组织课堂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