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反思(2)
时间: 08-10
栏目:反思
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
问题二:这里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认真思索。正当他们举棋不定时,好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还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茅塞顿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是整堂课重要的一笔。同时修辞方法的探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比喻说明“五岭”“乌蒙”与“细浪”“泥丸”相似,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夸张可以体现出红军的豪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比喻和夸张的区别,又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问题成为本堂课上的一个亮点。
问题三:从“暖”和“寒”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是有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中体会出“暖”是因为红军巧夺金沙江后的胜利喜悦。“寒”是因为大渡桥一战的惊险与悲壮,从而体会到红军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堂课的重点而设计的,课堂上较好地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了红军精神,我觉得较有效果。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节奏表的出现既不适时,也不适当,因为学生的感情已经在体会和探讨中激发出来了,节奏表却限制了他们的表达,使学生将诗句读顿了,硬了,牵滞了学生的感情,很遗憾。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
问题二:这里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认真思索。正当他们举棋不定时,好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还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茅塞顿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是整堂课重要的一笔。同时修辞方法的探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比喻说明“五岭”“乌蒙”与“细浪”“泥丸”相似,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夸张可以体现出红军的豪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比喻和夸张的区别,又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问题成为本堂课上的一个亮点。
问题三:从“暖”和“寒”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是有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中体会出“暖”是因为红军巧夺金沙江后的胜利喜悦。“寒”是因为大渡桥一战的惊险与悲壮,从而体会到红军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堂课的重点而设计的,课堂上较好地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了红军精神,我觉得较有效果。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节奏表的出现既不适时,也不适当,因为学生的感情已经在体会和探讨中激发出来了,节奏表却限制了他们的表达,使学生将诗句读顿了,硬了,牵滞了学生的感情,很遗憾。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
篇五:《长征》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