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时间: 12-21 栏目:反思

    下课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去自杀”的话音始终萦绕在我耳边。一个刚跨进中学大门不久的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怎么一开口就想到了自杀呢?看当时他的回答,绝对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的悲剧在我们身边连连发生。河西桐坡年仅十三岁的女中学生付某留下遗书后,从17层高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今年4月6日安徽安庆市某中学一位16岁的初二学生服毒自杀。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能显示出几十万条信息。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自杀、被老师怀疑谈恋爱自杀、考试名次靠后了自杀、和同学闹不和自杀、和父母闹矛盾自杀……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个花季生命的凋谢让人扼腕长叹。孩子们对人世间毫不留恋,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惋惜,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原因何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如此脆弱?
    学生自杀与学生自身性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他们承受了家人太多的宠爱,很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心肝宝贝”受丁点儿委屈,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制造了很多离异家庭,这些家庭往往给孩子以充足的物质支持,却忽视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情感支持。或着丰富的物质享受、在溺爱中长大起来的孩子,心理脆弱,依赖性强,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管束非常反感。他们过分强调自我的存在和感受,很少想过别人的感受,很少想过自己对父母、老师、学校,乃至于对社会也有一份责任。过分的溺爱使他们的挫折教育接近于空白,也养成他们自私偏执的性格,自然谈不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他们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不明白生活的意义,缺乏责任感、缺少理想和追求。而正值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便容易产生轻生念头,老师或父母甚至于同学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结束生命的导火索,从而酿成人生悲剧。真希望每个家长把物质的关爱转化为精神上的关爱,让家长做到当自己的孩子遇到疑难,鼓励他不要气馁,奋勇直前,遇到烦心事,耐心倾听并及时开导孩子。
    学校是教会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圣地,但几十年一贯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就是当前教育的真实写照。新课程改革也没能对此有多大撼动。何况我们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很多矫枉过正的地方,如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充斥在教室里的都是一片赞美之辞。试想,一个成天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他能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呢?因为中考高考的存在,学校和老师不断给学生加压。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补习,没完没了的各种考试,简直让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的期望值,更让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引起他们的心理对抗。媒体铺天盖地的自杀报道让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激发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一个个如花生命的逝去,让我们倍感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热爱人生、尊重生命的教育,有责任指导他们深入地具体地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都有责任教育学生敢于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教给他们纠正自己不良性格的方法和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都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让他们明白自杀是懦夫的行为,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现实。媒体应对有关自杀的负面消息和信息进行筛选,多给学生提供积极乐观、引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
    让每一个孩子都明白这样一个幸福的法则:并非只有幸福才让我们活得更好。虽然幸福的主要成分是快乐,但忧愁与遗憾也常常成为其组成部分。而且幸福只是人类生命中众多价值中的一个。同情、智慧、利他、见识、创造,甚至有时不幸,都会提升人类的素质。因为有时只有恶劣的境遇才能迫使我们承担起令人痛苦的蜕变过程。一个完整的人生,光有平平淡淡、无忧无虑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经历痛苦和风雨。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五:

    上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感觉很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师生的交流过少,灌输的意味过浓。的确,在教学本文时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为这一篇文章尽管写于 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初做班主任时,最常听见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老师说的话比我们管用”。实际上, 我很不愿意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无奈地看到,学生确实很少与家长交流,因而双方造成的误解越来越深, 使家长无法在教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而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间缺乏交流所导致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我就将之 作为我教学的核心,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在教学中,第一课时我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了插叙的作用,而后让学生明确了矛盾的焦点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中每个人物谈话的要 点,从而弄清双方为什么发生矛盾。学生马上通过对比父母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的话,明确了父母强调的是木雕的“贵重”,而“我”则觉得与万芳的“友谊”最重 要,而双方矛盾的焦点就在这里。同时我也提到了奶奶与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认为友谊重要,但无可奈何。不过我后来觉得这里还是应当强调奶奶尊重孩子,也 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孩子,但却没有把话讲明,而且也没有说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细读第一段,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体 会不同人物对待这一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在这里,学生看到了妈妈的着急与暴躁的性格,也能够看到爸爸虽然平静,但不容置疑的态度。我在这里补充了一点,羚羊 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贵性,同样也附着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但是在文中爸爸妈妈却没有指出来,仅仅强调其“贵重”。因而使孩子觉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谊 更重要,才使孩子觉得非常难过。由此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造成了这出家庭悲剧?学生显得有些茫然,最后还是我指出了“缺乏沟通”这一核心命题。而这也造成 了整节课显得沉闷,后面我再继续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场景,就觉得学生的情绪不高,课堂的气氛沉闷。
    课后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回答不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再审视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发现首先我把第一、二课时之间的联系给割裂了。第一课时已经提出了矛盾的 焦点,而第二课时却开始分析描写手法,这让学生有些糊涂,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是不如从矛盾发生的原因与激化这两个角度来写,由此引出对描写的 分析,过程更顺畅。其次我忽略了学生的心态,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话题却很沉重,学生往往会在内心不愿深入思考这一话题,而我恰恰忽视了这 一点,在分析描写时并没有走下讲坛,看看学生究竟勾画了哪些语句,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而提出最后的问题时学生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没 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仅仅补充了材料,没有讲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后文“我”去要回木雕时万芳的表现先讲解出来,才能把父母与万 芳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伤心——好朋友能够理解、体谅“我”,但父母却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家庭矛盾产生的原 因就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我感觉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因而使整个过程显得沉闷。对于这样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我的描述也显得 有些沉重了。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你与父母交流过吗?”这使得许多学生沉默了,我在想我们是否还应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态,从而来引导他们自觉地学 习。我又想起不久前进行的单元测验,我们选择的课内阅读为《绿色蝈蝈》,而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汉译全本《昆虫记》的序言《昆虫的史诗》一文中如此评 价法布尔:‘他要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法布尔的生命意义和乐趣就在发现昆虫世界的真相的过程之中。’从这里的选段中,我们从哪些地方 可以发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昆虫世界?而他的“乐趣”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批改我发现学生对于“乐趣”如何体现还没有能够 真正理解,更不能理解什么是他的“生命意义和乐趣”。由此可见,我们在出试卷时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应该记得,能够回答,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 考模式,因而难以与学生取得思维上的交流。如果想要真正启发学生,可能还是要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真正地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
为你推荐
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