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
时间: 11-27
栏目:反思
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困惑: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正如林老师所说:在每一个练习中,都让孩子们把写成分数表示的形式,使课更丰满。可是这样会不会把目标定位得偏高了呢?我困惑着,这也是我教新教材以前最常有的困惑:如何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呢?
篇五: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小数”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没有分数那么精确,但比分数实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往往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近似值;而且适合比大小,从左到右逐项比较即可,不需要花更多精力像分数一样去通分;此外,小数更为直观形象,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把握定位。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以往的“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基本不会涉及认识小数的必要性以及学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小数的质疑。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中认、读小数,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而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从整体来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基于此,在这次“教师教学素养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执教的《认识小数》有如下不同以往的设计: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会认识小数的必要性。
课一开始,在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整数和分数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小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小数知识的基本经验,会简单认、读小数。
这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小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颠覆性的,因为从来都是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从来都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为什么要学这个。但现在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去思考了,这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种,尽管不全正确,但却是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成果。
接着,我以测量身高为例来说明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的。对此,学生是能理解的,而且也能提出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啊,为什么还要学小数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思维水平,我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考虑是否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在上述了解认识小数的必要性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课本第89页例1。”
学生自己在学习例1的过程中,发现了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从而初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困惑: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正如林老师所说:在每一个练习中,都让孩子们把写成分数表示的形式,使课更丰满。可是这样会不会把目标定位得偏高了呢?我困惑着,这也是我教新教材以前最常有的困惑:如何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呢?
篇五: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小数”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没有分数那么精确,但比分数实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往往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近似值;而且适合比大小,从左到右逐项比较即可,不需要花更多精力像分数一样去通分;此外,小数更为直观形象,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把握定位。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以往的“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基本不会涉及认识小数的必要性以及学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小数的质疑。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中认、读小数,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而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从整体来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基于此,在这次“教师教学素养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执教的《认识小数》有如下不同以往的设计: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会认识小数的必要性。
课一开始,在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整数和分数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小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小数知识的基本经验,会简单认、读小数。
这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小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颠覆性的,因为从来都是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从来都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为什么要学这个。但现在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去思考了,这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种,尽管不全正确,但却是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成果。
接着,我以测量身高为例来说明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的。对此,学生是能理解的,而且也能提出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啊,为什么还要学小数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思维水平,我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考虑是否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在上述了解认识小数的必要性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课本第89页例1。”
学生自己在学习例1的过程中,发现了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从而初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