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起跑线教学反思

时间: 11-26 栏目:反思
篇一:起跑线教学反思

    不少教师认为活动课考试不涉及,没有必要花时间教学。但我却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起跑线》对单元的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谈到学校运动会时,一位学生说到:“跑最外圈的同学总得不到第1,我认为起跑线的有问题”,很快同学们便将目光聚集到起跑线的确定上。大家对体育老师是如何确定起跑线这一问题,激发起强烈地探究欲望。因为直道跑道长度相等,所以圆周长的知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显得十分有应用价值了。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结合学校实际,对教材数据进行了较大改动——“操场长约40米,宽约25米,每条跑道宽约1米。”根据学生能力,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组计算最内圈跑道(即第1跑道),第二、三、四组同学依次计算第2、3、4跑道的长度。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条跑道之间的距离差是6.28米。“为什么每条跑道会相差6.28米呢”的追问,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发现半径增加1米,直径就增加2米,再通过分析从而推导出周长就增加2π米的结论。当探索完学校跑道后,我又请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计算国际标准400米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国际标准跑道宽为1.22米),同学们较快迁移类推出正确结果,检验教学效果不错。


篇二:起跑线教学反思

    《起跑线》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5页教学内容。这是一堂六年级的利用第一单元圆的周长,让学生用数学知识研究在实际的运动比赛的起跑线的问题的实践研究课。针对数学课堂抽象抽象研究起跑线的问题与实际运用中存在的差异,因此我直接通过运动场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在课本上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比赛情境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在课前设计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整个课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起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森林运动会400米径赛决赛现场,让学生体会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的不公平,进而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得出直道的长短是相同的,差别是差在两个弯道上。最后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弯道相差的距离就是起跑点相差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拢的圆的周长之差,在推导出: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道宽Ⅹ2∏,让学生知道确定起跑线只需知道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充分运用了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尤其上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教快地掌握了知识。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例题出现的较多,至使计算量太大,进而拖拉课堂。2、在实际应用中过高估计学生,而没有引导,导致学生出现难以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课前准备的创设情境的设计仅仅只是到相邻运动员的路程差就结束了,忘了往下更进一步的深入。直到课堂上上到这里的时候才想到要问一问,公平吗?为什么?怎样才公平?4、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准备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解决实际的比赛起跑线的问题,我运用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跑道的长度跟知道没有关系,仅仅与圆周长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我就引导学生求出相邻跑道之间的差。
    结合本课的教学,是我明白了有效的处理好教材、理解好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对随机的学生课堂状况进行掌控,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思考中进一步的提升。


篇三:起跑线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每一学期我校都举行运动会,所以孩子们都知道有的比赛起跑线不一样,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问题,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在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有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再汇报。意在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计算后在汇报中把计算方法达到最优化。但在教学中,我“担惊受怕”,稳稳的提出问题,匆匆的结束探究,急急的指名汇报,让部分学生还不知从何开始就“到此结束”。同样的情形在练习中也再次重演,当学生在汇报 200米比赛中的起跑线该怎么确定时也是学生说得不够,用部分学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否面向了全体还有待改进。


篇四:起跑线教学反思

    本课是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其实6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所以课的开始,我采用多媒体呈现了400米椭圆形跑道的一部分,用小动物的趣味运动会中准备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你觉得他们的比赛规则合理吗?”引起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与思考。经过观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跑道的有关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使学生观察表明: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学生在小组内借助计算器试算后,汇报方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