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时间: 11-23 栏目:反思
篇一: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 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当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观察蚂蚁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
    在外出观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学生经过亲自对蚂蚁的观察之后,其实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已经稍稍知晓。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篇二: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  我 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篇三: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第九周星期二,我在三年级八班上了一堂《蚂蚁》的组内教研课。熊主任与科学组全体老师课后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我感觉受益匪浅,对这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上:熊主任认为本课教材,内容含量较大,可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教学,即观察课和观察后的汇报课,这样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而其他老师如张敏老师、张文初老师等也都认为课堂内容太多,包括蚂蚁的生活地点、如何捉蚂蚁、如何观察蚂蚁、观察蚂蚁、画蚂蚁、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等等,导致“画蚂蚁”的重点没有突出,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我对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掌握不够,导致课堂上探究性教学不多。而且张敏老师、艾三丽老师也指出我在课堂上没有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拓展部分也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使整个课堂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在讲,而没有引导学生来思考,来提问,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没有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比如讲解观察蚂蚁的方法,我可以通过提问“大家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观察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发散思维,达到教学目标。而如果这堂课我能启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来进行教学的话,学习效果能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语言上:肖洪波老师、雷镇老师都认为这堂课的课堂环节承接不够,没有较好的承上启下,而且后期有思维混乱的现象,需要加强环节承接语言的巧妙设计;张敏老师也认为课堂中过渡语言不够,在与学生反馈的时候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要做到及时反馈。比如在询问“你在哪里见过蚂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不要不断重复同学们说的地点。
    在教学常规上:这堂课中,因为单纯的使用如“请同学们安静下来”这样单一的组织教学方式,导致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讲话等现象的发生。所以需要加强平常的课堂常规训练,也要学习更多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如可以给班上的同学编册,表现好的同学鼓励加分,表现不好的批评扣分,以此来激励学生。
    在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和建议后,我对这堂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明白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我也懂得了闭门造车,总是比不过集思广益的道理。在教学的路上,我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有学校领导的关怀,有张敏老师的帮助,有科学组全体老师的出谋划策,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走得更好,我会走得更远。


篇四: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是在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与蝗虫进行了比较之后,对小动物进行的又一次观察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由于蚂蚁是常见而又弱小的生命体.,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教材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通过师与生的情感交流,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为此,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能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
    3.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
    4.在游戏中体验蚂蚁找不到家时的恐惧情感,懂得要珍爱小动物,及时送它们回家,并在送它们回家的途中进一步了解蚂蚁的其它趣事。
    教学过程中我感到;
    1.一定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试讲的时候,几个班级蚂蚁带得都不好。不是憋死了,就是数量少,或者是学生捉的蚂蚁太小影响了观察效果。加上那几天总是下雨,弄得人心情都要跟着一起阴沉了。有一段时间我真想不如干脆自己去把蚂蚁捉来,上课时发给大家算了。可又一想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我又怎能无端地剥夺学生自己探究自然的权利呢?这种权利不但课堂上要还给学生,而且课前放权更为重要。于是我就从上过的班级中挑选课前准备好的孩子,让他们来介绍捕捉蚂蚁的经验,给学生鼓劲,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避免了捕捉中的盲目行为,很快顺利地完成了准备任务。并且,学生还为自己的意外收获感到格外高兴。魏小来对我说:“老师,这回我看到了飞蚁。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看错了呢,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蚂蚁在交配的时候会长出翅膀,变成了飞蚁。”邹天伦还对我说:“老师,我把蚂蚁捉到后拿回家去养,结果发现蚂蚁又生出了小蚂蚁。”其他同学马上纠正他,“不对,小蚂蚁是用卵孵化出来的。”
    看到学生们那股较真的劲头,听到学生们讲述的关于蚂蚁的新鲜事儿,我真庆幸自己坚持把探究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孩子们,也真正理解了课标中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2.科学方法和程序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次讲《蚂蚁》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科学文件夹引导学生去填写。我设训‘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想知道关于蚂蚁的什么事?
    (21怎样做才能知道?
    (3)你发现了什么?
    (4)你还不知道的是什么?
    (5)你准备怎么办?
    这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科学探究的程序中。同时,我还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究放大镜、实物展台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仪器只有使用得当时,才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感悟出研究科学是要讲究方法的。
    3.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许你会认为训练表达,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这样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别说是在课程正逐渐走向综合化的今天,就是在过去,因为学科的关系,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有时往往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如常规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说完整话,说话要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进行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先交待设计的意图,接着再介绍实验所用的器材、方法与步骤。汇报观察或实验结果时,要先讲清条件,再说出现象,接着分析产生此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