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心得体会
1友善用脑学习心得
一.正确看待“友善用脑”
我们对待“友善用脑”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1.“友善用脑”并非无用
也许有人对“友善用脑”的学习抱有抵触情绪、排斥态度,认为“友善用脑”没有什么用处,何必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认识显然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没有看到“友善用脑”的价值所在,它澄清了以往我们教学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妥做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做得更合理,更有效果。而且,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认识角度,比如更强调如何“用脑”,调动多种感官和科学元素,思维导图,不主张记笔记等,让我们耳目一新。
2.“友善用脑”并不玄乎
还有人觉得“友善用脑”太过玄妙,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理论意义,因而心生畏惧。其实,我们只要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友善用脑”的理论性并不很强,它注重的是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并且开口较小,注意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具体做法等细节的把握,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同时,我觉得它与我们以往的许多教学理论高度一致,并不冲突。比如中国古代的“劳逸结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等,都与“友善用脑”理论不谋而合,我们理解与实践起来应该更少一些障碍。
3.“友善用脑”并不简单
如果我们觉得“友善用脑”不用钻研、不用琢磨就可以做得怎么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能将“友善用脑”想得那么简单。毕竟,“友善用脑”还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不说“思维导图”“营养套餐”“健脑操”的专业性,如何让学生身体和情绪放松、注意力集中之类,也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抓住“友善用脑”的本质
“友善用脑”涉及到的知识方方面面,头绪也不少,条理性、系统性不是很强,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其理论实质?我以为应该抓住“友善用脑”的本质,删繁就简,便于理解,利于开展教育教学。
我个人认为“友善用脑”的本质有二。一是科学、合理。“友善用脑”,不管是“补氧”还是“喝水”,不管是“营养”还是“多感官教学”,不管是“记忆参照物”还是“思维导图”,都强调如何使大脑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发挥最大的功用。二是轻松、愉悦。“积极的课堂情感气氛”、“音乐”的引入、“生理、心理的调节”、“鼓励性的策略”等等,所强调的正是如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其根本则是“高效学习”。
三.防止“友善用脑”变味
但我们也要警惕在“友善用脑”的学习和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变味”“走样”。
一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我担心,我们有些人所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可能变成了生物学、营养学、运动学、解剖学等,而学科的学习却被忽视。因为,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应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友善用脑”的最终目的,还是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益。换句话说,“友善用脑”理论是学习的一种辅助,而不应该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和全部。
二是搞形式,走过场。我担心,有些人只是机械地理解和实践“友善用脑”当中的一些观点和办法,而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合到自己学科的教学中去。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喝喝水、吃吃饭、唱唱歌、听听音乐、做做操、闭闭眼、画画图,这样一来,可能反而会妨碍学生的思维,中断课堂的教学节奏,冲淡课堂的教学目标,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以上是我学习“友善用脑”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去加以验证,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习体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了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这决定了规范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到每个人的心中,外化于每个人的行为规范,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中国从来不缺少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的人,有着“善学者能、多能者成”敬业作风的人,有着“以信立身、以诚处世”诚信品格的人,有着“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友善态度的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需要今天的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但同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信念缺失、精神颓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顺应了时代需要,紧跟了实践步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必将有力地助推我区的富民强桂新跨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开花结果。只要每一个公民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一个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
3“友善”道德教育的点滴体会
人之初,兼善恶。“友善”,简言之,就是善待生命。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被人善待;换言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们要在幼小的心灵先种下善种,即向善、求善、劝善的种子,并要努力让其经风雨、见世面,逐渐让其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并能用人生智慧守住友善道德的灵光,至少也要守住“友善”道德的底线,这是每个人人生历程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的重大考验,是一个人能否实现感性到理性、自发到自觉的光键阶段。
当然,“友善”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则应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知行统一的总原则之下,对小学生应施以“行”为主的道德体验教育。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友善”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友善”,这不单单是“友善”道德教育的前提,实质上也涉及到教育的伦理问题。因为,我们“如果让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们就学会了谴责;如果让学生生活在敌意之中,他们就学会了争斗;如果让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们也学会了刻薄……;如果让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们就学会了感激;如果让学生生活在接受之中,他们就学会了爱;如果让学生生活在分享之中,他们就学会了慷慨……”。可见,学校及其管理者、教育者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每一个人的本身,就是“友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友善”教育信度的关键所在,否则,一切的“友善”教育都只能是伪善的教育,其结果也只能是不断的伪善的人。因此,“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应成为我们教育者坚定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杜绝与学生为敌的现象出现。
其次,聚集学校或社会新近发生的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借助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问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潜移默化以“善”解人意,常怀同情心与宽容心,能理解、懂感激、善欣赏,富有幽默感,对反面事例以及像“友善与争执”、“友善与守法”、“友善与竞争”、“友善与自护”等诸多矛盾,都能用历史的眼光、唯物辨证的观点来分析,来说服自己和他人,始终坚守友善的品质。
第三,以“班级是我家,好坏靠大家”为主题活动,作为友善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之一,实践的行为可由低渐高,首先要求的是微笑,让会心的微笑成为同学每天互赠的珍贵礼物,从而为班级营造一种温馨友善的气氛。接着要求同学不要随意动怒、耍脾气或搞恶作剧,不要强词夺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给人台阶下,保留对方最后的尊严。进而要求同学做到的是“举手之劳,成人之美”。对班级公益事情,我们能做就做;对同学取得的进步,我们要分享快乐。再进一步,就是要“乐善好施”,对在学习或生活中处于困难境地的同学,主动热情地给予力所能及帮助,从中体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善待周边环境,珍爱生命,与自然交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我们可适时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清除白色垃圾、回收旧电池、动植物认养、社区环宝监督等活动,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要求一是珍爱生命,不要摧花踏草折枝、虐待戏弄动物;二是文明消费,以借鉴为荣,节约用电用水,选购绿色产品,将旧衣物、玩具、书籍赠给需要的人,垃圾分类投放,少喝易拉罐饮料,少用一次性餐具等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善于疏导如自闭,羞怯、嫉妒、苛责等不良情绪帮助学生适时调节自身心态,溶入集体中达到角色认同,不自暴自弃,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