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打糍粑的过程作文

时间: 05-11 栏目:话题作文

1打糍粑

今天是星期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乘车来到蒲团乡的一家农院里,我们此次来的主要任务是打糍粑,虽然我吃过糍粑,但是糍粑是怎样做成的,我还真不清楚,今天我可要弄个明白。

这家农户是妈妈同事的老家,家里的爷爷奶奶非常热情,让人感觉到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很快,我们准备打第一桶糍粑了,我仔细地询问了做糍粑的程序,先要把糯米洗净,放在温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糯米泡好后放在一个大木桶里用旺火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石臼里,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捣。大人们开始打糍粑了,热火朝天的,我也忍不住加入了打糍粑的行列,我们一边捣一边围着大石臼转,刚开始捣起来非常轻松,慢慢地捣碎的糯米变得越来越黏稠了,捣起来越来越费劲了。但是大家还是很卖力的用劲捣,糍粑终于打好了,大家齐心协力地把糍粑从石臼里拉了出来摊在桌子上,我一看,好大一块糍粑哟!还冒着热气呢!我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糍粑那味真是又香又甜,软糯可口!我们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体会着快乐!

我喜欢快乐地生活,亲身体验各种有趣的事情,这让我感觉生活是无比美好的!

2打糍粑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准备了打糍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还有印糍粑的模板。第二天天没亮,奶奶就起床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打糍粑了。

叔叔用一个脸盆盛满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里面,爸爸和姑父他们两个人用木槌捣糯米,你一下我一下。大约十分钟后,糯米被打成了糊状,完全没有米的样子了。然后把捣烂的糯米挑到一个竹制的簸箕里,簸箕下面铺有一层石膏粉,这样糍粑就不会粘在手上或其他东西上了。爷爷把那一大团糍粑捏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妈妈和姑姑就把那小块的糍粑捏成圆形。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糍粑放到模板的里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丽的图案,因为糍粑是热的,非常容易变形,模板上的图案就拓在了糍粑的上面。等糍粑冷却后把它取出来摆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图案就固定在糍粑的上面,有动物、繁体字、风景画等,非常美丽。我们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过去了九个回合。

中间有几次我都想学爸爸的样子去打糍粑,但都轮不到我。到了最后一个回合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等一下,等一下!我也要打糍粑!”爸爸说:“行,让你尝试一下,只要你能打好。回家我让你玩五个小时的电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笑着说:“说话要算数。”

我好不容易举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为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变得重了很多。我抱着木槌往后拉,却因为用力过猛摔了一跤,爸爸他们看了都哈哈大笑。我边揉屁股边说:“现在不能玩电脑了,回家还要治屁股!”

以前我虽然每年都吃糍粑,但从不知道打糍粑原来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3打糍粑

今天,我到乡下农家乐参加了打糍粑。

首先,一位阿姨端来了一桶热腾腾的糯米饭,她把饭倒进一个石臼里,俩叔叔各拿了一个木槌,你一锤,我一锤,我也想试试,一个叔叔把木槌给我,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木槌打在米饭上,对面的叔叔也打了一下,我一个劲儿的拉,想把木槌拉回来,可糍粑太粘了,我扯不动。我觉得我太小了,力气不够大,以后要好好锻炼。我把木槌还给了叔叔,他们你一下,我一下,米饭渐渐变成了一个粘粘的大团团。然后,他们把大团团揉成一个个小球,放在门板上,再盖上一块门板,我站在上面跳哦,蹦哦,几分钟后,叔叔们揭开门板,一个个诱人的糍粑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拿了一个吃在嘴里,心里乐开了花。

打糍粑真有趣呀!

4打糍粑

大年三十这一天早晨,我起得特别早,因为我要亲眼目睹一下爸爸妈妈是怎样打糍粑的。

只见妈妈将洗净,泡胀的糯米倒进一个木桶里,盖上木盖,放在锅里用大火不断地蒸,蒸得粒粒熟透后,爸爸捧出热气腾腾的木桶,妈妈提着盛有水的小塑桶,招呼隔壁一个大哥哥一起打糍粑去。爸爸先将木桶里的糯米饭倒进一个专用的石臼里,接着用特制的大木棒使劲压糯米饭,而后反复捶打,妈妈手快速地沾一下水,见缝插针地把石臼里的糯米饭团弄匀。

不一会儿,爸爸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接着换上大哥哥来捶打。随着“邦邦”声,两人不断地轮换着。我看得心痒痒的,也想上前试一试,我使出吃奶的劲拎起木棍,可木棍一放下去就再也拔不上来了,糯米的粘性太强了和木棍牢牢黏在一起,看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这是爸爸告诉我打糍粑要快、准、稳、狠,手中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爸爸接过我手中的木棍和大哥哥一直捶打,直到不见饭粒为止。

然后在一块大砧板上撒上一层炒好的黄豆粉,再将打好的糯米团倒在砧板上,将糯米团压扁,做成薄薄的大圆饼,大如箩筐口,最后在表面撒上芝麻,根据个人口味撒上白糖或红糖,这就大功告成了。我赶紧切了一块雪白柔软的糍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5打糍粑

糍粑,我们在食品店和菜场都可以买到,却很少有机会吃到现场制作的糍粑,而制作糍粑的工具更是难得一见。今年暑假,我有幸在老家看到了打糍粑,而且是最原始的打糍粑。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打糍粑的工具,石臼和舂(chong)。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碾磨药材、食品等生产工具。在进入电气化时代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在许多农村,被淘汰的石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清晨,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迎着扑面而来的丝丝清凉回到了老家。奶奶端出一木桶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来到糍粑制作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的“机器”。一根约三四米长的木头,前端装有一个长方体的石块,像一个“石榔头”,中间一个活塞,类似于跷跷板,这就是舂。“石榔头”正下方有一个大石碗,这是石臼。奶奶把木桶里的糯米饭倒入石臼,顿时,一股糯米加着木桶的香味四溢,毫无疑问,这肯定会是一臼最美味的糍粑。

再看这边,打糍粑开始了!二个壮汉站在舂的末端用力地踩着。奶奶则在前面不停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壮汉们在后面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熟练地有节奏地踩着,围在脖子上的毛巾似乎已经浸满了汗水。奶奶趁“石榔头”抬起的瞬间迅速翻动糯米团,使每个部位都受到均匀地打击。还不时地向“石榔头”上摸水,这是为了保持它的润滑,不让调皮的糍粑粘到石榔头上。“机器”随着壮汉们的踩动“吱呀吱呀”地唱着古老而朴素的歌。约过了10多分钟,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一粒粒糯米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特大号的糯米团。到这个时候,这一臼糍粑可以完美出锅了。

奶奶端着一大团糍粑回到家中,摘了一小块压成薄薄的圆形,将事先准备好的芝麻花生馅包进里面,我迫不及待地接过糍粑饼,咬了一口。哇,外面细腻柔软,里面香甜可口,刚出炉的糍粑就是好吃!

这古老的“机器”给村里人送去了美食,也给村里人送去了欢乐和怀旧。

6打糍粑

寒假刚过几天,我便与妈妈相伴,回到了黄陂老家。恰好赶上了爷爷家打糍粑。

这是老家的乡亲们“忙年”最重要的一项“忙”。我为自己能第一次赶上这样的“忙年”活动而庆幸。

打糍粑首先要有个石槽,于是爷爷便叫来同村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喊着“嘿哟。嘿哟”的口号,缓缓地将那足足存放了一年的大石槽给搬了出来。爷爷又端来一大盆水,仔仔细细地把石槽抹干净。爷爷还进屋拿出了几根较粗的木棍放在石槽旁边。

一股糯米饭的清香从厨房飘出来。“糯米蒸好了!”“哎——来帮帮忙吧!”爷爷对几个邻居高声喊道。

几位大哥哥立马应声进了屋,都将手放在奶奶准备好的水盆中洗完手,便顺手拿起木棍。这时爷爷将糯米饭倒入石槽中。

“好,可以开始了。”爷爷刚说完,围在石槽旁边脸上带着笑意的大哥哥们便卖力地揣起了那团糯米,他们紧紧地握着木棍,喊着“一、二、三”的号子。汗水越来越多,不时有汗水流到他们的下颚,脖子上。爷爷见状,连忙上前接力,让大哥哥们腾出手去脱衣服。

看着人们热火朝天地打着糍粑,我也被感染,迫切地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打糍粑的乐趣。

爷爷也许知道了我期盼,将手中的棍子递到了我的手中,于是我便拿起棍子,上前与大哥哥们一起喊着口号,杵起糍粑来。起初我还能跟上节奏,但没过一会儿,我便感觉杵起糍粑越来越费劲,那团糯米饭也被打得越来越黏。不一会儿便紧紧地粘在棍子上,那糍粑就如同橡皮筋一般被我拉得好长好长,好不容易才使这棍子脱离了“沼泽区”,可我又不得不将棍子快快地杵进去……随着我的速度越来越慢,打糍粑的啪啪声被我给拖了下来,变得七零八落,毫无规律可言。

没多久,那团糯米饭就被打成了一团软软的、黏黏的大团儿了。看着糍粑的雏形已经被打成,奶奶急忙叫停大伙儿,将他们请上椅子休息,奶奶忙着给大哥哥们倒红茶,而爷爷忙着给大哥哥们递烟,还笑呵呵地说:“辛苦了。”

哥哥们边接烟边说:“没事,没事,这点力气活,小菜一碟。”

这时奶奶又走进厨房端出一碗黄油,笑眯眯地走了过来。

“妈妈,奶奶拿着黄油做什么啊?”我好奇地问道。

“傻孩子,这可是好东西啊,有了它,只要涂在上面就不黏手!”妈妈摸着我的头笑呵呵地说道。

这时奶奶将黄油涂在糍粑上,伸手将糍粑捏成一个个不大的团儿,分给在坐的每一位,我也不例外。只见大哥哥们拿着这滚烫的糍粑,一会儿拿在左手,一会儿甩上右手,并且时不时地猛咬一口,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着,还大呵着气说:“这家伙还挺烫的嘛!”

“彭大爷,您这么瞧得起我们,改天我家打糍粑也请您去凑凑热闹。”一个大哥哥拍着胸膛说道。

“好小子,我随叫随到,咋前些时看你还是个瘦小伢,这快就长成又高又壮的小伙子啦!”爷爷拍着那位大哥哥的肩膀,咧嘴笑道。

这黏糊糊滚烫烫的糍粑啊,将我们与四邻五舍的心连在一起了!闻着这香喷喷的糍粑,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睦。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