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的回忆作文
1麦芽糖的回忆
听姥姥奶奶说,她们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是吃糖了!只要提起那件事,奶奶就有诉不的哭!
听妈妈讲过:妈妈小时候只有麦芽糖吃。秋后麦收时节,总有卖麦芽糖的。卖麦芽糖的多半都是中年妇女,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一路上,用一面小锣叮叮当当的敲打着,却不吆喝。小锣的声音在幽深的巷道里悠悠的回荡着,每天听到这声音,小孩子们的心里边像猫抓似的一样蠢蠢欲动。
这时候妈妈往往回去缠着姥姥搜遍家里面的每一个角落,找出牙膏壳、破旧的拖鞋……交给卖糖的人,便怀着激动的心情默不作声的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她揭开担子里面那圆圆的铁皮盒子的盖子。
里面仿佛盛着一盒宝藏,金黄金黄的,沾上了厚厚的白色的粉。她一手拿着小棍,一手拿着铁皮,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小馋猫们便如获至宝一般迫不及待地咬下一点点来。这糖及黏,这么一咬,会牵出很细很细,很长很长的糖丝,丝丝缕缕,再随风飘荡的细丝开始,让甜蜜香滑的糖丝由上而下,由少到多地送进嘴里面。那个才叫香!吃完了,沾上一手甜味儿,再躲在一旁细细地将手指舔来舔去。
现在的我,尝过硬的、软的、便宜的、昂贵的、包装精美的各式各样的糖。
有一次,和妈妈逛街,发现超市里也有麦芽糖,像蛋糕一样摆在透明的玻璃柜里面出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花了一张小小的钞票,去敲了一块一个星期也啃不完的麦芽糖,尽管很甜,但似乎没有妈妈以前的麦芽糖芳香。
麦芽糖是一种甜美的食物,在这个麦芽糖的后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相信在每一样东西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2麦芽糖的回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他们把我送回了乡下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起先我留恋城市的美好,舍不得爸爸妈妈,怎么也不肯留在乡下。后来,我被乡下的美丽迷住了,就怎么也不肯回去了。
乡下的风景很好,有好多小朋友,还有在城里市场才能看到的小动物,我每天过的都很快乐,都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到很晚。乡下的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洁净,溪流是那么清澈,我好喜欢乡下,因为这里的一切与城里那么的不一样。更主要的是,这里有很爱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都很慈祥。爷爷很喜欢小孩子,平时在路上碰到小孩子,都会给孩子糖吃。
我刚到乡下时,对这里都不习惯,想起了城里的爸爸妈妈,眼泪就啪啦啪啦的掉。这时候,爷爷给我拿来了一个罐子,他打开盖子,里面是似乎是糖。他用筷子熟练的一搅、一卷,一个简单的糖棒就做好了。他笑眯眯的把糖棒塞进我的嘴里,一股香甜迅速占领了我的感觉领域。那时侯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觉得比城里的奶糖好吃多了。爷爷告诉我,这叫麦芽糖。从此我走到哪里,就抱着一个小糖罐,里面装着爷爷替我装好了的麦芽糖。我可以感受到爷爷把对我的爱也装进了糖罐里。
时光如水,不知不觉,我已经把糖罐里的麦芽糖吃好了。我也要回到城里去了。我心里很舍不得乡下的一切,乡下的小伙伴,小动物,还有很爱我的爷爷奶奶。临走前,爷爷到车站送我,塞给我一罐麦芽糖,糖罐暖暖的,还有爷爷手心的温度。我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车缓缓的开动了,我分明看见了爷爷眼角的一片晶莹。
不久后,爷爷就去世了。我抱着糖罐哭了好久好久。麦芽糖还没有吃完,可是装糖的人已经走了。从此,我拒绝麦芽糖,把它永远尘封在我的记忆里。因为我一吃它,就会想起爷爷,那个慈爱的爷爷,那个为我装糖的爷爷……
多少年以后,我找出了那个已经发霉的糖罐。刮掉麦芽糖层面的霉,又露出泛着金黄光泽的麦芽糖。正如麦芽糖一样,我对爷爷的感情无论放置多久,也不会改变。
吃着麦芽糖,童年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也许我对爷爷去世的悲伤已经淡化了,但是麦芽糖的香味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
3货郎担麦芽糖的回忆
又入年关,不免就忆起了儿时的零食。
一入秋,西路糕点铺便推出许多现做传统糕点,冻米糖、萨其马、芝麻片、花生糖、麻花……七十年代,是吃得饱饭却物质匮乏贫困的年代,尤其是农村。记忆中没有强烈的饥饿感,也没有嘴巴很过瘾的时候。孩子是需要零食的,消化得快,需要及时补充,可单单缺乏零食。有了零食的时刻是欢呼雀跃的。比如生产队里一年一次按劳动力分了几个香瓜;比如偶尔得了一分钱去小卖铺买块糖;比如哪家晒了米浆果,偷偷地抓上一个;比如家门口的几个梨终于长到大人说能吃的时候;比如无花果成熟季节,近10个孩子天天蛰摸到菜园里期望摘到一个软熟的;比如挖红薯的时候;比如把家翻遍了,找出一两片废旧塑料,期待着家里的牙膏快些用完,等到挑担兑麦芽糖的叮叮壳上门;比如初夏的杨梅和野草霉,秋天的各色野果……所以最喜欢的就是过年,穿上新衣固然高兴,最主要的还是有些吃的,瓜子、冻米糖、印米糕、有几个零花钱,盼着货郎担上门。
总记得放假的日子,老远听到外面叮叮壳,就知道兑麦芽糖的来了,一担皮萝,上面一块木板铺上一层塑料纸,整块的麦牙糖,一个小锤,一块小锉刀,下面就装着各家兑来的破铜烂铁、塑料纸、塑料鞋、牙膏皮等等可以回收的垃圾。这声音能把整村孩子的心敲沸,于是满家的翻找,哥哥当然最会找,轮到我只期望家里的牙膏快些用完,经常是空着手,实在找不到也还要到跟前,看别人兑了一大块,心里羡慕得不得了,跟着兑糖人能走到村头。
快过年了,妈妈会提前冻米,买好麦芽糖、白糖,准备好做糖的模板,到时请来师傅,做好后一人尝几块,然后就被妈妈用铁皮罐封得严严实实,告诫着不许偷吃,留到过年,心里就盼啊盼啊,快点过年,快点过年。
喜欢货郎担上门,现在还记得那货郎的模样,四十左右的瘦高个男人,戴副眼镜,也是摇着铃,每次来了,总要去看,看新到的花边。现在的孩子怎么也理解不了喜儿有了三尺红头绳的欣喜,可70年代以前的我们理解。
小学时,特别喜欢画画,从来不知道有水彩笔,见野草那么绿油油的,用手一捏全是绿汁儿,灵机一动,拔来不少,慢慢挤到瓶子里,准备上色,哪知一到纸上颜色很淡,而且还是死酱黄色,一点鲜绿的样子也没有,心里特别失望。就期待着能从货郎担那儿买到一盒蜡笔,更想得到一份水彩。
桔子,苹果,香蕉这些水果,整个小学期间别说尝过,见也没见过。就是那样匮乏的年代,我依然非常快乐,依然觉得童年非常美好,很多值得回忆留恋的片段。以至于每次和儿子说起这些的时候,儿子羡慕地说,妈妈,真羡慕你有这么快乐的童年。是啊,满眼满眼的匮乏,满眼满眼的穷,大家都一样,所以都开心快乐。
想起今天的生活,不管这社会有多少不公平,有多少藏污纳垢的地方,我还是感激。
4儿时的麦芽糖
糖,一个甜蜜、温馨的字眼。
一个幸福的童年,一定要有糖的陪伴才够本。一颗小小的蛀牙,会成为自己曾经享受过糖的一份快乐的见证。
而陪伴我长大的,不是口味丰富、色彩绚丽的棒棒糖,也不是柔软洁白、甜到发腻的棉花糖,我唯独钟爱麦牙糖。
这种麦牙糖,可不同于市面上那种白晃晃、硬邦邦的种类。我们县的西坪镇以前正是靠制作麦芽糖而出名的,曾经看到过西坪的师傅们制作麦牙糖的情景,步骤繁琐,我早己忘记,总之是由很纯的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的成品颜色如蜂密一样,黏软香甜,拔上来几丝,清澈透亮,像小孩子明亮的眼睛。
小贩们用铁桶装了满满的糖,走街串巷,不用吆喝,扁担上挂一个小锣,锣声轻轻一敲,小孩子们就知道卖麦芽糖的来了,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古朴的吆喝方式了吧!
大人们也不是全都同意孩子吃糖的。一听到锣声,贪嘴的小孩子们第一反应都是拔腿就跑,想围到小贩那儿,赖着不走,想逼着父母给自己过一把嘴瘾。小时候的我也经常“奸计得逞”,如愿吃到甜甜的麦牙糖。将用小竹棍裹着的一大圈麦芽糖一口口咬进嘴里,甜蜜融在了心里,快乐全粘在了牙上!不过有时候老妈见我吃得太多,就不同意了,任凭我死缠烂打,说一句“你就跟着卖糖的回家去吧”后便自顾自回家去了,只留下我眼巴巴望着小贩远去的背影的份了。
印象中,故乡的人们总觉得麦芽糖和养脾散是绝配。反正在家里吃麦芽糖的话是一定要配吃养脾散的。忘了老妈是怎样将这两样东西融合在一起的,只记得加了养脾散的麦芽糖,色泽变得更加浑厚,味道也很浓醇,更添了一股中药香。现在觉得,那竟也是一件艺术品呢!
然而现在却很少看见卖麦芽糖的了,它已经成为我嘴里的“稀客”。偶尔有小贩来卖了,一群小孩儿就兴奋地拉着父母,嚷嚷着要吃。看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我就仿佛见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麦芽糖,承载着我纯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