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城的作文
1榆次老城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看历史中国,到榆次老城”这句俗语。10月4日,我们一家三口满怀着求知和渴望的心情,来到榆次老城,来欣赏这座闻名遐耳的古城。
首先,导游阿姨向我们介绍了榆次老城: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榆次老城,从清虚阁至北大待牌楼,南北长一千二百余米,形成一条主轴线,左右商铺居民建筑对称排列。占地约一百万平方米,建筑与园林面积六十万平方米。各个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的特有的明清风格的宏伟建筑。
现在我们顺着万般迷人的街道,来到了城隍庙。这里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占地约6000平方米。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抵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灵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跟着导游,也不由自主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保佑平安幸福。看到了此情景,我不由想到了当时城隍神英勇斗恶魔,保卫城隍庙。一股热浪涌上心头……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已经悄然离去,我们走到了最繁华、最热闹的地区——商业街。店铺鳞次栉比,建筑古朴典雅,是一条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老街的店铺字号、文化色彩甚浓,体现了当时晋商的特点。明清商业街已经成为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步行商业区。沉醉在美景中时,不由地掏钱买了一份明清时代的古玩物,作纪念品,感觉心中踏实了许多。
观看了榆次老城美景,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山西商业经济多么发达,更想到了中国一座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丰富,使我更加热爱晋城,更加热爱祖国!
2被遗忘的老城区
大多数城市总会有一些现存的老城区,这些地方绝不像故宫那样的名胜古迹一样,时间越老越受人青睐,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底被遗忘了。
在县城的西北角也有这样的老城区。之所以冠名为“老”,是因为那里的屋子大多已存在了三十年以了。
三十年前,在县城只有方圆两三里的时候,这里可是当时最繁华的街道。医院坐落在这里,商店也多的很,只不过是一些理发的、蒸馒头的、杂货铺……诸如此类。那时最多的还是一些流动摊贩,卖豆腐的吆喝着去了,一会儿卖江米糖的就吆喝着来了。五天一个大集,集上卖菜的、卖肉的,应有尽有,还有用老机器爆爆米花的,“嘭”的一声“闷雷”响过,孩子们都凑上来了……
时间在流逝,县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范围越来却大,东南方向上新盖起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越来越宽的柏油马路交错纵横。可是西北角呢,最高的建筑仍是两三层楼高的医院,除了有三米宽的路铺上了水泥,其余的仍和三十年前一样。正因为老城区的发展速度之慢,县城中心也向南移。也正因为县城中心南移,老城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老城区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大多数扔下房子搬到新城区的楼上去了。大多数的店铺关了门,走街串巷卖吆喝的也少了,大集越赶人越少,最后终于散了,街道越来越萧条。这里晚上没有路灯,月亮圆时还好,若是“缺月挂疏桐”则很有可能摔倒。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这里不统一供暖,每家每户只能烧蜂窝炉,室外的水管极易被冻住,取水也成了难题。老城区就这样被遗忘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地区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间是永远前进的车轮,车轮不断旋,新的繁华终究会兴起,旧的事物必将消亡,一切事物都应该保持与时俱进,前进的慢就是退步,终将被淘汰。
时间终究会将这被遗忘的老城区碾为废墟,到时候为它凭吊的恐怕只剩下呜咽的北风了。
3老城游
今天,学校组织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去老城春游。我们班分为九个小组,我是第七组的组长,我们组坐的是第一亮黄色的校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就越来越激动,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去老城了,可我还是很兴奋,有可能是因为大家一起去,所以才兴奋的吧!
汽车行驶了20分钟就到达目的地了。刚一下车,我们就跟着打扮的像“格格”一般的导游姐姐参观“努尔哈赤”儿时的故居了。那儿,是一个大院子,左右两侧有猪圈、马圈、石磨。在进屋时,导游姐姐对我们说,东北有三怪,一是“窗户纸糊在外”,二是“样个孩子吊起来”三是“大姑娘刁个大烟袋”。再仔细一看,果真如此,细心的我发现了摇篮上吊着一个小球,好奇心让我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导游姐姐告诉我,那是小姑娘用的绣球。所以是姑娘就挂绣球,是男孩就挂斧子。真是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许愿树和罕王井。令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罕王井了。罕王井有七米深,常年不断水。水下的东西都能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这口井还叫许愿井,传说只要扔一枚钱币,许下一个愿,愿望就能成真。这不,我们一个个都扔了钱币,许了愿,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刚扔下去的钱币,我就吓了一跳,这水真清呀!清的连钱币上的花纹都看的一清二楚!听工作人员说,这口井里“冬天不冻,夏天冰凉”,工作人员从井里打来水,装在前面的“金盘”里,我见了,传说“金盘洗手”后,身上的坏毛病就全走逃走了!
过了一会,大约九点半,我们就去看表演了。接着,我又领着本组的6个组员去参观了“努尔哈赤”,“侧福晋”的居所,虽然外表无比华丽,可里面,却是东北在普通不过的火炕,乍眼一看,这炕围着屋子绕了一大半圈,看来,咱们的祖先,可真有福气,能住上么大的地方!
大约11点钟,老师有领我们参观了艺术长廊,艺术长廊总长1000多米,记载了“努尔哈赤”建造“大清帝国”的完整史,我看了,觉得用壁画来展现故事,既有趣,又增长了我们的知识,真的很棒!走完长廊,我们又去人工湖边野餐。顺便,我们还坐了“大秋千”,全班最有力气的男生来推我们,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惊险啊!
今天老城一游,不但让我们得到了快乐,同时,也使我们增长了知识,真希望以后,多有一些这样的活动啊!
4难忘老城小巷
每每徜徉于移民新城熙熙攘攘的大街,心中就涌动起对即将深沉江底的云阳老城小巷的怀念之情。
记忆中的老城小巷像一幅浓墨淡彩的国画儿,又似一位荆钗布裙的“小家碧玉”,她没有斑斓的色彩,倒是透出一派古朴素雅的独特韵味,让一代代远方游子魂牵梦萦。
在巍峨苍翠的五峰山下,一色幽蓝的古式青砖黑瓦房舍从半山腰阶梯似地一直逶迤到沙鸥翔集的长江畔,重重叠叠,鳞次栉比。小巷深深,用大青石砌成的石梯和用椭圆形的鹅卵石铺筑的小径曲折蜿蜒,整洁古朴,其纹饰如刻意之作,走着踏实,看着舒坦,饶有风味。由于年代久远,青苔斑驳的围墙、灰暗破旧的门扉、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图案模糊的古城门已使小巷显出几分憔悴。但川流不息的行人,色彩缤纷的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热烈激昂的的士高旋律,又使小巷酝酿出几分现代都市生活的气息与活力。偶尔几枝斜逸墙外的腊梅,洁白的花朵,则给小巷增添了无限的丰盈、无限的诗情画意。
错错落落地排列在小巷两旁的小楼,在昏黄的粉墙和几株亭亭如盖的歪脖子黄桷树、梧桐树的妆点下,煞是清爽、恬静。乍暖还寒时节,高高的院墙上、屋顶上爬满了长春藤、紫藤,碧绿如玉的石莲、粉红似霞的吊金钟、笑影婆娑的苏丹凤仙也争先恐后地从窗口探出头来,千姿百态,争妍斗芳,宛如一片明霞,灼人心目;间或有缀满花朵的花藤从墙上倒垂下来,嫩红之色,映日成彩,微风过处,花影袅娜。饱赏着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每当夕阳的余辉透过高墙上的重檐飞翘密密地斜织下来,巷边砌得整整齐齐的石板凳上就坐满了纳凉摆龙门阵的街坊邻居,老年人的絮语、年轻人的歌声、孩子们的欢笑,随着迂回流荡的阵阵香馥,一齐飘扬到天空,飘扬在家家户户的窗前。老城的小巷如此可爱,生在小巷、长在小巷的人们,还有谁能够不想她呢?
5榆次老城游记
寒假结束之余,我再一次在家乡山西,游览榆次老城。
在俞家街从城门口进去老城。这一天由于天气比较好,来游览的人也很不少。城内的地面是灰白色的石砖,因为常年的风蚀和踩踏,有的地方棱角磨损,裂开了小缝。路旁还有些没有枯萎的灌木丛,叶子并不像春日里那样充满生机,颜色是深邃的墨绿,显得凝重而沧桑。
一路顺着人流。走在小路上,观赏周边的景物。随着路线的变化,这些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砖地,有的是鹅卵石小路。进程大约步行了二三丈路程就到了城隍庙。
城隍庙对庙是座大广场。广场十分宽阔,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有几座共有人小憩的亭台,亭台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广场中部有对铁制的貔貅,煞是威猛,多少年来像勇猛的卫兵雷打不动的坚守着岗位。
转身步入城隍庙,这里的游人最多。在门口抬头望,正上方题有“城隍庙”三个字的黑色牌匾。梁上是精美的木质花纹。听说榆次老城有中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所以我也是带着敬畏的心情游览的。
出庙西侧有一条小路,小路尽头是座花园。门口的牌匾上写着:西花园。院内别具风格,布局很得体,有绿草和鲜花相伴,很是惬意。西边有游廊,北边有假山,还有很多亭阁林立,多美啊!
走出了西花园,迎面看到的是展翅欲飞的思凤楼。这座楼造型很别致,建在一米高的抬明上,飞檐高高的向上翘起,怪不得人们叫它“思凤楼”呢!瓦片呈淡灰色,像是浮了一层淡淡的尘土。淡雅的色彩,精美绝伦的雕刻,让每个人都啧啧赞叹,仿佛走入了一个画卷的世界。上几节楼梯,仔细一看柱子上的红漆,有磨损的痕迹,还有几个厚厚的蜘蛛网。然而不正是这些,见证了老城的千年历史吗?
在楼里走了一转,觉得思凤楼比城隍庙高得多。停留了一会儿,我下了楼梯,再一次随着人流离开了老城。
6不见了的大足老城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与妈妈漫步在北山顶上,不经意往下一看,啊!大足城变了。好多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气派。路旁的大树直入云霄,苍翠欲滴。那宽阔的的柏油公路如一条黑龙,盘缠在大足县城之间,那无数的小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行驶。
咦,那古老端庄的钟楼怎么不见了呢?那陈旧的已经有了厚厚的青苔的四合院怎么也消失不见了呢?那神圣的小寺庙跑到哪里去了呀?没了这些以前的房子,整个大足城仿佛没有了历史,穿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却丢了魂儿。
我想到小时候在古老的钟楼里玩耍,那一声声悠扬的钟声,那时在我心里是那么美妙动听,可现在就再也听不到了吗?那伴随我们度过美好童年的木板房四合院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想到这些,心里真是空空荡荡的。
我想到那时,每到观音菩萨生日那天,小寺庙里好热闹。无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烧香膜拜。还有好多桌的人吃素菜饭,小孩子都跑去看热闹,也能在那里热热闹闹地吃东西,听诵经,虽然听不懂,但是看着那种很多人都很虔诚地听的场面,始终觉得有一种神秘的气息,那种感觉,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我想到小时候大家住在四合院里。邻居关系融洽,夏天的傍晚,大人们一起在院子里乘凉,聊家常,我们小孩子就在院子里嬉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可是现在,我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在过道里碰到了,也是形同陌路,只是听到人家的脚步声一停,“砰”的重重地关门的声音。
唉,我的那有着古老文化气息的老城呢,那陪伴我成长的古老建筑呢,我的童年大足城没有了!
以前的大足朴素但是可亲,现在的大足华丽可是冷漠!我真怀念那些铭刻着我成长的印记的老地方,可它们只能在我的记忆里了!
7走近老城
轻轻的脚步落在微微湿润的青石板路上,两边黑瓦灰墙的一个个不规则的院落在薄薄的晨雾中显得很寂寥。
古老的院子,古旧的木门,不知何时刷的斑驳的石灰墙上,有着凹凸不平的盲文般的颗粒,墙角下堆满了黄绿色的厚厚青苔,墙头枯草间插着的玻璃片反射着太阳光,光线很无助,很寂寞。窄窄的巷子里,风卷起各色塑料袋,四处飞扬。就在刚才,仍居住在这里的孩子们,喝着牛奶,啃着面包,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们背负着家长一生的希望——考上名牌大学,飞到大城市去。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大多是工薪阶层的蓝领,一手扶车龙头,一手拿豆浆的睁着疲倦双眼的是刚下夜班的工人;相互打着招呼,满脸呈青白色倦态的是赶上班的小商小贩。
他们如此努力,大多都抱着一个念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热闹的新城区买一处小小的安身之处,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也不剩别的什么梦想了。短暂的喧闹之后,只剩下老人了。老人们守着祖屋,守着过去,守着家中的狗,等着儿女们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探望,这样的盼望似乎成了这片老城区永久的主旋律。其实,在妈妈讲述的童年里,老城区曾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尤其到了节日,人群把路堵得都走不动。妈妈说,小时候,这里曾开着一家很大的糖果店,那是孩子们流连的天堂。在闹地震的那段日子里,她唯一的希望是地震时她正好在糖果店里,别人都逃走了,她就可以尽情吃糖了。
笑声之余,我不禁怀疑:这是真的吗?当人们涌集到超市、公园时,当人们坐在休闲中心、咖啡厅时,当人们站在4S店、售楼处挑选汽车和新居时,怕已很少记得这里还有一片老城区了吧?或许,他们意识到了。到了假日,他们驾着私家车,结伴去遥远的周庄、同里,穿梭在那些小桥流水人家,寻找久违的归属感。与商业化、情调化的江南小镇相比,我们的老城的确旧了、老了、空了,被孤立了。假如老城有知,她一定在感伤地默默心想:孩子们长大了,留不住了。如果,人们能静下心来,在悠长曲折的小巷里徜徉,是否会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玩捉迷藏的喊笑?想起几家人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的快乐?想起半个月才吃一次肉的热腾腾的美味?
想起过年才会穿上新衣服的美滋滋的盼望……为什么物质匮乏的日子里,邻里间亲如家人的情谊再难寻到?为什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相濡以沫的乐观悄然不见?我们的归属感到底在哪里?我站在老城的巷子里悄然回望,脆弱的老城和匆匆的时光一样,再也回不去了。不远处那所小学里下课铃声响了,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里,我想大概我永远也读不懂老城吧?只可走近、不可走进的老城呵!
8线断老城
如同那断了线的风筝,
你离开了束缚,
飞向了自由的天空。
当我醒来时,
我已在天空飞翔。
――题记
古城小镇,我生长的地方,依山伴水却并不闻名他乡。很小的地方,但那里却系着我一生不变的感情。那儿有一条清清的河围绕着整个城市,夏日与冬日,总能看见许多老城居民在河里游泳,水里嬉戏。我的生活就像这条清清的河,平凡而幸福。两点一线的生活,我穿梭于这个老城的每一个角落。城市小,不大,不用像大城市之中的繁忙与拥挤,这里的小使它十分闲逸。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带着愉快的心情,享受自己的生活,热情似火。
而我就这样的出生在这美丽的地方,热情的地方,四周围绕着欢声笑语,幸福的气息。我的出生带来了些什么,我不清楚,也不想知道,只为了在这里生活成长而欢喜。上帝问我满不满意。我说,亲爱的上帝,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十几年来都很幸福。不要因为家乡小就嫌恶它,不要只认为金钱万能,回头看看吧,其实你的家乡,也很美。
小时候爱与家乡的河拥抱,与其他孩子一同戏水,孩子们天真可爱,我们纯真的认为那条清澈的河流是幸福时光的源点。院子里的老人对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讲述他们年幼时的故事以及那条伴着他们,伴着我们的河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故事。从小在这里长大,年轻时漂泊他乡才明白自己是何等的想念家乡,年老了回到家乡,开始无奈的回忆已回不去童年时光。河流是时光的见证。那时我就决定,等我老了,我要给我的子孙们讲述我童年时美丽的家乡。老人们的脸上泛着一种幸福而复杂的神情,那时的我们天真认为是皱纹让幸福的神情模糊。他们沉浸在那美好的童年时光,做着那时还未做完的梦。我们从自己家里拖来一个小木凳,围坐在老人们的身旁,拖着他们的衣角嚷着要听故事。在不知不觉间,仿佛那是自己的故事,也变得幸福起来,陷入那段深沉的回忆。如同看一本年代久远的书,点点泛黄的书页,被人经常翻动的书角,纸张已经不再硬的质感,读起来感到阵阵甜蜜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古老而真实。它就这样安详的躺在那里,带着幸福的神情。
同所有的孩子一样,那时的我喜爱那充满幻想的公园。妈妈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一路踏着轻快的步子向幸福的天堂走去。公园门口的小贩拉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气球,等待着孩子拖着父母来买气球。他看着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孩子微笑,然后轻轻的问:“小朋友,要不要气球呀?”看见了气球的孩子必定会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一个气球,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没有孩子能挡住气球的诱惑,那些轻飘飘的气球承载着孩子的梦,让梦随着气球被带到天上,在家乡的上空告诉鸟儿,自己的秘密。公园里的旋转木马转着一圈又一圈,美妙的音乐在四周的空气里回荡。自己仿佛是童话里的公主,骑着白马,在童话的世界翱翔。妈妈在下边微笑的看着我,我拼命的向她招手,直到转过去,看不见她的身影,可我知道,她一定在那边等着我的招手,冲着我微笑。音乐结束,我冲向她的怀抱,紧紧地抱住她,透过衣服我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我笑着告诉她,我很快乐。她说,快乐就好。
老城就是那么的小,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离开了大城市钢铁与冷漠,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线断老城,断了线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