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紫来桥作文四年級
1紫来桥
我的故乡在桐城,我爱我的故乡,更爱故乡的桥----紫来桥。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着,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民风淳朴,每次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
虽然龙眠河上有了多架石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每站在紫来桥上,桥上依然上人来人往,穿梭不停。老人们在桥边休闲,小孩们在桥边嬉戏、游玩。姑娘在桥边跳舞,小伙子们在桥边钓鱼……由此,我想到了很久以前这座石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这里我很想感谢造桥的那些人们,衷心地向他们说声“谢谢”!
我爱家乡的桥,我也爱我的家乡。
2紫来桥的故事
我的家乡桐城有许多的桥。廊桥、彩虹桥、铁路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紫来桥。
紫来桥横跨在龙眠河上,像一条长美丽的丝带,古朴典雅。紫来桥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全部用麻条石砌成。
站在桥上,看着桥面古辙道一道道深深的痕迹,耳边总想起独轮车驶过的吱吱声。眼前仿佛看见,桥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古桥两边繁华的街道上,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走在桥下,常听见老人讲起它的故事。当年,紫来桥曾多次被洪水冲毁。然而每次冲毁,总有好心人捐钱修建。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桥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张廷玉捐了六千两银子,重修古桥。从那以后,桐城人把它改名为“良弼桥”。良弼桥修好后,有个秀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为对联出的巧妙,一时间,竟没人对上。多年后,有个驿丞在桐城吕亭驿中避雨时,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了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我爱桐城紫来桥,我更爱紫来桥的故事。你要是在上面走一走,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3紫来桥的来历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河上。桥呈东西走向,东临东大街,西至紫来街。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后改名为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
中国是龙的故乡,桐城当然也少不了“龙气”,山叫龙眠山,河叫龙眠河。但龙眠河上最早的桥却不叫龙眠桥,而叫紫来桥。大概东来的紫气,比沉睡的巨龙更具动感、更富色彩、也更有朝气。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自此之后,桐城士子科场及第者如过江之鲫。无论是崭露头角者的登科捷报,还是业有所成者衣锦还乡,都必经过此桥入城。“紫气东来”是不是就蕴含着这种人文鼎盛的现实,和对未来的更大期盼呢?
紫来桥尚有许多传说,无不带有似真幻的神仙味儿和丰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让你遐想,让你陶醉。在茶前酒后,在纳凉之余,这些传说无疑是另一道风景,让紫来桥及其所涵盖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更加引人入胜。
如今,紫来桥的上下游,西环路、虹桥、龙眠桥和桐城桥等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络绎不绝,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紫来桥依旧老态龙钟,桥下那流水,依旧匆匆而来由匆匆而去,源远流长……